五、重比对,准确找出破绽
比对是论述类选择题最好的解题方法,只有通过仔细的比对,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准确找出破绽,下面是三种常用的比对办法。
1. 对比词语
每一个选项都会被改装、重组、置换,做题时,首先要做的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语,改了哪些词语,添加了哪些词语,它们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要注意下面四种词:
(1)代词(如“它”“这”等),比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情况。
(2)范围词(如“都”“所有”“部分”等),看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情况。
(3) 程度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等)。
(4) 时间词(如“已经”“未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
2. 对比句子关系
看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如果选项分句存在因果关系,那就要小心了,有可能是强加因果。比对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重点是因果关系。
第二步,比对分句的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成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有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比如: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2016全国Ι卷第3题)
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D选项的条件关系错误。
3. 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主要看推论是否成立。推断选项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有完整推断过程的,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因果、条件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一个判断句表述的,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如:
B.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第3题)
周文王、周武王参拜商人神庙是表明自己是商朝臣下在文中并无依据, 其实周武王参拜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所以,依据和结论不能成立。
在“比”的过程中,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需要根据文章观点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
总之,通过对考纲的了解,文本的解读,题型的规律把握,以及比对方法的使用,论述类的阅读自然会迎刃而解了。当然,平时我们也要多关注这类文章,多阅读,多思考,做题时注意举一反三,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水平自然就可以提高了。
责任编辑 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