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应考方略·立足论证,破解难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谈论述类文本基本论证的设题及破解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论证,破解难题
——谈论述类文本基本论证的设题及破解
  广东北江中学 刘水连

  纵观2007至2016共计10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试题,我们可发现,其命题的题干有以下三种:“下列关于原文(第几段)内容或‘某某’的表述(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包括重要概念或词语与重要的句子)的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概括中心意思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据此,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言此与言彼,言多与言少,客观与夸大(或缩小),有据与凭空;并断言,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不可否认,这种指导对学生提高解题命中率的确有帮助,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意识与分析能力,但这种应对广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较为有效的方法,在用于解答全国1卷相应试题时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

  究其原因是全国1卷的选项里除了存在以上“雷区”外,还有一类学生陌生的试题命制点,这个点成了学生难以逾越的山,学生在这个点失分严重。这个点与文章的论证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论点必然会有重要概念,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是进一步论证的基础。因此,从这个点设题涉及到概念(或重要词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及论证逻辑三个方面。

  一、利用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设题

  概念的内涵是用于描述事物本身的内容的,概念的外延是这个概念可用于描述的事物的范围。命题时,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来设置其外延作为选项,也可以根据其外延来概括其内涵,还可以根据其外延本身设置选项。在高考试题的考查中,以最后一种为基本形式。

  比如,2014年全国1卷第1小题“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选项,就是根据原文对“悲剧”的外延的规定“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来设置的,分别选了“梁祝的故事”“老舍的小说”“电影”以及“甲午海战”来设项。而B项“甲午海战”属于史实,而不属于“文学艺术”,所以便也不属于“悲剧”了。

  又如,2008年全国1卷第1小题对“变形”的考查,尽管文中的论述对象“变形”是艺术上的“变形”,但文中还提到另一种“变形”,即物象的形态变异。而答案项就是阐说后一种“变形”的,它确不属于艺术“变形”,但也被称为“变形”,因而,选项说“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就错了。

  非全国1卷中此类考查也有,如2014年山东卷第7题所有选项,2015年山东卷第8题答案项D。

  二、利用论据与论点间的关系设题

  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把握论证的前提。我们知道,论点是统帅论据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命题者可以在选项里另设“论据”让考生评判其可否支撑论点,也可以为文章中的论据配上“论点”来考查考生。其特征是选项中会出现“证明”“印证”“论证”“阐明”“可见”“支撑”“目的是”“所以”“铁证”等字眼。

  比如,2013年全国1卷第2、3小题的选项都是基于论点(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对应关系来设置的,其中第2小题中B、C、D三项分别出现“所以”“其目的是”“铁证”,而A项则以“推定”来表述。答案项D的错误在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的是“以德报怨”,而非“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属于观点与材料不对应,当然也可以看成文中“一条”所指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第3小题中A、B两项明显地再现了“证据、证明”“这证明”,而D项使用了“印证”一词,至于答案项则以“可见”来明确其关系。答案项除错在将不确定“可认作”视为确定(“可见”)外,还错在“论据(材料)”与“论点(观点)”不对应上,原文写“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是为了证明《黄帝书》成书年代要比“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早进而推知《老子》一书形成的时代,而不是支撑“《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

  这类选项还有2009年全国1卷试题的第1小题的答案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相约高中·弗措·思辨·约取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应考方略·高考阅读新变化,你准备好了吗?
   第07页:应考方略·高考阅读新变化,你准备好了吗?
   第08页:应考方略·高考阅读新变化,你准备好了吗?
   第09页:应考方略·高考阅读新变化,你准备好了吗?
   第10页:应考方略·高考阅读新变化,你准备好了吗?
   第11页:应考方略·论述类文本阅读应对策略
   第12页:应考方略·论述类文本阅读应对策略
   第13页:应考方略·论述类文本阅读应对策略
   第14页:应考方略·立足论证,破解难题
   第15页:应考方略·立足论证,破解难题
   第16页:应考方略·紧扣文本“找”情感把握情感“析”手法
   第17页:应考方略·从平面类比到空间
   第18页:应考方略·从平面类比到空间
   第19页:应考方略·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第20页:应考方略·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第21页:应考方略·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第22页:应考方略·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第23页:应考方略·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第24页:应考方略·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第25页:应考方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立几热点预测
   第26页:应考方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立几热点预测
   第27页:应考方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立几热点预测
   第28页:应考方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立几热点预测
   第29页:应考方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立几热点预测
   第30页:应考方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立几热点预测
   第31页:应考方略·活用“换元法”进行转化
   第32页:应考方略·活用“换元法”进行转化
   第33页:应考方略·活用“换元法”进行转化
   第34页:应考方略·活用“换元法”进行转化
   第35页:应考方略·阅读理解中信息定位的三个技巧
   第36页:应考方略·阅读理解中信息定位的三个技巧
   第37页:应考方略·巧学既可作实义动词又可作系动词的动词
   第38页:应考方略·巧学既可作实义动词又可作系动词的动词
   第39页:应考方略·It的13个常用句型及其运用
   第40页:应考方略·It的13个常用句型及其运用
   第41页:应考方略·It的13个常用句型及其运用
   第42页:应考方略·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促进亚太发展繁荣
   第43页:应考方略·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促进亚太发展繁荣
   第44页:应考方略·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促进亚太发展繁荣
   第45页:应考方略·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促进亚太发展繁荣
   第46页:应考方略·地理高考中的数学思维
   第47页:应考方略·地理高考中的数学思维
   第48页:应考方略·地理高考中的数学思维
   第49页:应考方略·地理高考中的数学思维
   第50页:应考方略·明晰考向 聚焦考点
   第51页:应考方略·明晰考向 聚焦考点
   第52页:应考方略·明晰考向 聚焦考点
   第53页:应考方略·明晰考向 聚焦考点
   第54页:应考方略·明晰考向 聚焦考点
   第55页:应考方略·明晰考向 聚焦考点
   第56页:应考方略·正确快捷判定遗传系谱 提升遗传题解题思维
   第57页:应考方略·正确快捷判定遗传系谱 提升遗传题解题思维
   第58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59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0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1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2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3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4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5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6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7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8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69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70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71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72页:笑傲考场·七选五阅读原创题专项练习
   第73页:相约高中·顺“道”起舞,以退求进,立足课堂,决胜高考
   第74页:相约高中·顺“道”起舞,以退求进,立足课堂,决胜高考
   第75页:封三
   第76页:封底
立足论证,破解难题
广东教育高中版应考方略·立足论证,破解难题14立足论证,破解难题 2017-02-10 2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