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07至2016共计10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试题,我们可发现,其命题的题干有以下三种:“下列关于原文(第几段)内容或‘某某’的表述(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包括重要概念或词语与重要的句子)的理解、信息筛选与整合、概括中心意思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据此,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言此与言彼,言多与言少,客观与夸大(或缩小),有据与凭空;并断言,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不可否认,这种指导对学生提高解题命中率的确有帮助,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意识与分析能力,但这种应对广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较为有效的方法,在用于解答全国1卷相应试题时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
究其原因是全国1卷的选项里除了存在以上“雷区”外,还有一类学生陌生的试题命制点,这个点成了学生难以逾越的山,学生在这个点失分严重。这个点与文章的论证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论点必然会有重要概念,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是进一步论证的基础。因此,从这个点设题涉及到概念(或重要词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及论证逻辑三个方面。
一、利用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设题
概念的内涵是用于描述事物本身的内容的,概念的外延是这个概念可用于描述的事物的范围。命题时,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来设置其外延作为选项,也可以根据其外延来概括其内涵,还可以根据其外延本身设置选项。在高考试题的考查中,以最后一种为基本形式。
比如,2014年全国1卷第1小题“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选项,就是根据原文对“悲剧”的外延的规定“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来设置的,分别选了“梁祝的故事”“老舍的小说”“电影”以及“甲午海战”来设项。而B项“甲午海战”属于史实,而不属于“文学艺术”,所以便也不属于“悲剧”了。
又如,2008年全国1卷第1小题对“变形”的考查,尽管文中的论述对象“变形”是艺术上的“变形”,但文中还提到另一种“变形”,即物象的形态变异。而答案项就是阐说后一种“变形”的,它确不属于艺术“变形”,但也被称为“变形”,因而,选项说“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就错了。
非全国1卷中此类考查也有,如2014年山东卷第7题所有选项,2015年山东卷第8题答案项D。
二、利用论据与论点间的关系设题
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把握论证的前提。我们知道,论点是统帅论据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命题者可以在选项里另设“论据”让考生评判其可否支撑论点,也可以为文章中的论据配上“论点”来考查考生。其特征是选项中会出现“证明”“印证”“论证”“阐明”“可见”“支撑”“目的是”“所以”“铁证”等字眼。
比如,2013年全国1卷第2、3小题的选项都是基于论点(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对应关系来设置的,其中第2小题中B、C、D三项分别出现“所以”“其目的是”“铁证”,而A项则以“推定”来表述。答案项D的错误在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的是“以德报怨”,而非“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属于观点与材料不对应,当然也可以看成文中“一条”所指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第3小题中A、B两项明显地再现了“证据、证明”“这证明”,而D项使用了“印证”一词,至于答案项则以“可见”来明确其关系。答案项除错在将不确定“可认作”视为确定(“可见”)外,还错在“论据(材料)”与“论点(观点)”不对应上,原文写“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是为了证明《黄帝书》成书年代要比“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早进而推知《老子》一书形成的时代,而不是支撑“《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
这类选项还有2009年全国1卷试题的第1小题的答案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