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是高考备考中的一大难点,一向被戏称为“备考最没效率的模块”,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讲解还是训练,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失分依然严重。这一部分虽然在全卷的分值比重不足10%,但总是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为什么这一部分会“没效率”呢?其实,其原因是显而易见却又总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读不懂。
毋庸赘言,读懂诗歌,是完成鉴赏最基础的,但也是备考最难取得成效的一个环节。如何在备考中指导学生在紧张而又短促的氛围中读懂诗歌?近几年,结合高考诗歌文本的特征,我一直坚持“紧扣文本‘找’情感 把握情感‘析’手法”的原则,坚持以“找—析—答”的模式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和作答,虽不能说卓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确实让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思考方向。
一、紧扣文本“找”情感
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最高的原则和方法是“泡”——将凝练的诗句泡开,即进行诗歌素描,疏通诗意,诗画一体。通俗地讲,就是把诗歌的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散文。应该说,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却不是可行的方法。说它有效,是因为只有每个字每句话都理解了才能疏通文意,把握主题;但说它不太可行,是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读不通、读不懂”,对于语言更加凝练、思维更加跳跃的诗歌,学生如何将之“散文化”?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大多数学生不要求他们能“泡”,而要求他们“找”。
首先,“找”什么?“找”诗歌文本中作者直接流露感情的字、词、句子。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所选用的诗歌来看,文本中都有对诗歌情感做出或明或暗的提示。比如:2013年陆游的《鹊桥仙》中有:“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做江边渔父”中的“独”字;2014年无名氏的《阮郎归》情感提示得更直接:“讳愁无奈眉”;2015年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虽文本中无情感的直接提示,但尾联“勤王敢道远,长向梦中归”一句情感的流露也是明显的;2016年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中有“垂拱众流安”中的“安”字。考试的诗歌具有如此特征,其原因不难理解:诗歌鉴赏是一种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思维活动,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到考试的特殊环境,命题者只能挑选文本带有提示语的诗词,当然,这样的提示未必都是在文本中,有的会在标题中,有的会在注释中,有的会在题干中。学生如果在考试中能抓住文本的这些提示,就能准确把握住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情感,可以说,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就完成了一大半。
其次,怎么“找”?诗歌的主题无外乎“情”与“志”,从近年所选用的诗歌来看,“情”是最主要的考查主题。“情”即情感、情绪,也就是人的喜怒哀乐,而对人的情感情绪的描述,大多采用形容词。所以,学生“找”文本中作者直接流露感情之处,就要特别重视文本中的描述情感的形容词性词语。在诗句中,它可能是中心词,也可能是修饰语;它可能在修饰景物,也可能在修饰人物。如上一段所述,2013年的“独”字,2014年的“愁、无奈”,2015年的“敢、长”,2016年的“安”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有时,诗歌中可以作为情感的形容词很多,学生要怎样判断哪个词语是最准确体现中心情感的呢?这就要求学生多角度去检验,可以从景物的特征,可以从叙述的事件,可以从诗人本身的风格特征等去做出判断。比如2013年陆游的《鹊桥仙》有“独去做江边渔父”中的“独”字,也有“镜湖本自属闲人”中的“闲”字,诗歌是要表达“无奈”还是“悠闲”?其实可以依据文本“谁记当年豪举”一句,也可结合作者陆游本身的时代特征、思想特征和诗歌风格,都不难理解“无奈”一定是诗词的中心情感。
怎么“找”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命题者设置的题干。2013年第8题“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上阕的最后两句就是“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做江边渔父”;2015年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即“勤王敢道远,长向梦中归”。这些题干都是在提示我们这些句子要重点理解,它们都是解读诗歌的中心情感、思想主题的突破口。
最后,什么时候“找”?本来应该是在学生“泡”开诗歌内容后,才能要求学生准确找出体现诗词中心情感的字词,但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考试的特殊环境,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带着这个目的去阅读诗歌,在“读”中“找”,用“找”带“读”。
二、把握情感“析”手法
在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以后,我主张还要学生能分析出诗歌所运用的手法。之所以要让学生做这一步,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①通过手法分析,可以理解本文中的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