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章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意思是人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有“弗措”(不罢休)精神。
即将面临201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们,在“分分需计较,题题系命运”之际,无不应该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弄懂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辨,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做,做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这样,还会有哪些难题不能解决?哪些科目不能拿下呢?
刚刚行过成人礼的学子,虽然肩膀还有些稚嫩,但即将要担负起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重任。所以在信息日益激增、思想激荡碰撞的今天,具备从辨析的视角论是非、用思考的眼光看万物的能力,具有时代意义。葆有“思辨”的精神,带着思考辨析的眼光踏上高考路,看历史风景、察人文风情、观社会万象、笑世界纵横,可以提升思维品质,养成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英国诗人雪莱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对一些莘莘学子而言,如果做不好“约取”与“薄发”,或许面临的寒冬较别人会长一些。因为苏东坡早在《稼说送张琥》一文中,强调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重要性。相对来说,历经12年寒窗,很多学子已经达到了“博观”与“厚积”,接下来的就是要做好“约取”与“薄发”,尤其是“约取”。
“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取什么?取思维导图构建体系融会贯通,取不钻牛角统筹兼顾应对从容,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游刃有余,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为我所用,取检视错误理顺时间修正方法,取把握本质认准主流目标等等。这样才能在即将到来的考场上,“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卷舒风云之色”,“吐纳珠玉之声”。
近人梁启超呼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莘莘学子们,走在时代的前列,是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相信在“弗措”精神的感召下,在“思辨”精神的督导下,通过“约取”,会渐渐成长为不惑的智者、不忧的仁者、不惧的的勇者,为国争光。
2017年高考的帷幕已经徐徐拉开,为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也为了自己,学子们一定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演出。待到漫观云卷云舒时,人人试后尽开颜。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