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最大的变化是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选考改为必考。对于现在高三的学生来说,仅仅靠半个学期甚至更短时间的训练,面对大增的阅读量,以及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挖掘题旨、探究手法、分析形象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呢?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勾画整合,提高解题效率
高考实用类阅读文本,1500字左右,要接受一道客观题四个选项判断和两道主观题的考查,其中不被考查的语句可谓少而又少,这是全国课标卷模式出台以来的不争之实。为此,我们要认真整合文段的每一个句群或组织,勾画出关键处(观点句,基本事实句,话中有话句……)。这里,我们以2017年广州市最新模拟考试题的《艾芜传》阅读与答题为例,演示具体操作过程,便于考生掌握方法。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阅读与答题】
1. 勾画关键句,见文中划线句,略,下同。
2. 整合此部分内容:祖父对传主的期待;“人生贵自强”的家族精神对传主的影响。
3. 试题相关:
第⑴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没能“耕读”,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答题]对应的文本信息,见加底纹的文字,略,下同。比对选项与原文,表述基本一致,联系前后文,判断B项分析正确,可排除。
第⑶题“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5分)”
[答题]“人生贵自强”的家族精神影响了艾芜,使他传承了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1分)
1925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阅读与答题】
1. 整合此部分内容:艾芜的读书及流浪生活;第一次南行的经历。
2. 试题相关:
第⑴题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独特风情以及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答题]比对选项与原文,表述基本一致,联系前后文,判断A项分析正确,可排除。
第⑶题“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5分)”
[答题]艾芜的读书及流浪生活和南行的经历,使他深入了解和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为创作奠定了基础。(2分)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的文学范式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