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教材知识的要求上,各学科组完成了《学科教材内容处理指导性意见》将学科知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自学能懂的,要求全体学生必懂、必会,要求老师将这类知识点纸质呈现,滚动复习,任务驱动、检查督促,这类知识约占40%;第二层次,学生自学有疑惑,老师讲解后能懂,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应知、应会,要求老师重点复习、在测试中作为主要命题点、作业的主要内容多练,这类知识约占40%;第三个层次是学生自学难懂,老师讲解后仍不能理解的,只对极少数学生提要求,其余学生不作要求,大胆舍弃,这类知识约占20%。
第二,在课堂教学的要求上,应明确每节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教学是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掌握教学的起点,就是分析最基本的学情。掌握一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教学起点,是有效完成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前提。
化难为易是教师教学技能成熟的重要标志。化难为易——知难而上——遇难不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易渐变的必然规律。化难为易就是教师要分散教学的难点,拉近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距离。首先,教师要运用“登门槛”技术,分散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最近发展区,并通过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加工,接受、掌握新知识,使最近发展区变为新的现有水平,这叫化难为易。其次,逐渐拉大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距离,使学生信息处理、加工、接受、内化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培植一往无前的勇气,这叫知难而上。再次,教师要时刻想到发展智能这个主题,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尽力使其落到实处。这样,即便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再容易,学生也会因为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解决更难得问题,做到遇难不难。
教的进度必须配合、服从、服务于学的进度。高一开始,我们要求各学科利用一到两周时间复习初中阶段主干知识,做好初高中衔接。每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把进度放慢一点,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学习,了解高中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对高中学习逐步适应,有了学习兴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后,赶上进度并不难。因此,慢是为了更有效的快。
4.科学命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为了贯彻“绿色课堂”和“成功教育” 理念,与课堂教学知识分层配套,我校对考试命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导处起草了了《关于考试命题的指导意见》:一是考试命题总体难度值控制在0.6--0.7之间,二是必须有双向细目表,试题、知识点难度值相统一,即能呈现分层的知识点,又能控制难度。考试后在质量分析中,将命题预测难度值与实考难度值对照料,不断完善这一要求。让学生感到考试不是太难,收获成功感,成绩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工具,更是鼓舞士气的法宝。要让80%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效的,至少让80%的学生的得分必须达到满分的60%以上。因此考试要求和难度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让学生感到有希望,才能巩固学习动机,才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注重细节,作业纠错是学生学习巩固与提升的关键
作业在精不在多,纠正错题是关键。我们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做到精细化管理。每个学科都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要求学生把每次考试、练习中的错题及解答登记在册,并要求学生定期阅读、重做。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检查,不能有任何疏漏。如果某一题的错误率超过50%,教师必须考虑题目的难度或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下一节课或下一阶段应该及时补课。错误率低于50%的题目,教师要集中时间,安排“小灶”给出错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些错题,也是高三复习时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保管好。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出错的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从每一道练习题抓起。因此,教师必须精选练习,要通过教师的“增负”来实现学生的“减负”。
6.建立数学模型,科学进行质量评价
学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设计成绩分析比较的三个参数,分别取名为“同科均距”“全科均距”和“异科均距”,分别是指学校分析同年级相同学科、不同班级所有学科以及同一班级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三组相对数据。“同科均距”比较的是同一学科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全科均距”比较的是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整体成绩;“异科均距”比较的是同一班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成绩。“三参数”比较的是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相对地位,呈现也比较简单,只要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同科均距可以比较不同班级同一学科的教学成绩;异科均距可以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学成绩;连续数次的全科均距可以比较一个班级不同时期学生考试成绩的变化;同一个教师连续数次的同科均距和异科均距变化也可以反映该教师教学效果的变化。
教学质量分析是学校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这样的数据分析,既有利于学校科学制订教学方案、反馈教学信息,也有利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又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客观、有效的评价,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我们努力践行办学理念,大力弘扬铺路文化,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立足“规范、科学、精细”的管理要求,遵循质量形成规律,以退求进,立足课堂,三年一贯统筹管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校学生高考成绩稳步提高,本科、专科上线率均大幅超过广州市的任务指标。在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中,由2013届第95名、2014届第80名、2015届的第60名到2016届的第23名,获得广州市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屡创历史新高成绩,体现出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最低生源组学校的逆袭,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责任编辑 蒋小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