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全国卷从2012年到2018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笔者认为:要让考生做好小说文本阅读,切记“六分”在读,四分于“答”。以下,本人就从怎么考、怎么读,而又怎么解答等三方面解释下本人的观点,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获益。
一、怎么考?
阅读准备:近五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见本页表格)
通过以下表格的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全国卷近几年在小说阅读这一考点上的几个特点:
1. 选材特点
高考小说选材,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就以2018年全国三套卷为例:I卷选了阿成的革命小说《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的闪光点是,作为抗日英雄赵一曼,她事迹曾感动和影响过几代人,文章重点展示赵一曼女士“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同时也极为细腻地表现了她作为女性的浪漫、作为革命者的智慧和作为母亲的柔情,更好地激发了考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II卷选了老舍先生的《有声电影》,文章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小说幽默风趣,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将当时市井妇女面对新生事物的保守心理、在公共场合的无知无畏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少细节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能引导考生对公共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全国III卷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文章虚构了人类文明历劫复生的悲喜变奏,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对人类文明的信心是始终贯彻的主题,小说结尾的“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给人以强烈震撼。这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
2. 试题样式
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2014-2016年此题都为选考, 1道5选2的选择题,3道主观简答题,分值为25分。自2017年后,废除选考,此题改为必考,1道单选题,2道主观简答题,分值为14分,而2018年继续优化,1道单选题,2道主观简答题,分值增加了一分,为15分。
3. 考题特点
考题的特点主要还是围绕小说的几个元素进行,但是也会按照小说选材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