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文,作者不仅在内聚焦中插入了零聚焦的叙述方式,而且用一句亮明自己立场的话实现了两种叙事方式的巧妙衔接,使得两种叙述手段互不冲突,也使故事的讲述产生出了最好的效果。
三、怎么答?
关于如何答题,相信这层备考,无论老师还是考生,就高一高二两年,就可能积攒了一大堆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当试题呈上,例如,问的是题目的作用的,脑子里马上浮现题目作用的留点。不少考生自己还总结出一套“秘诀”,不用深度读原文,甚至不读原文,使用自己准备的万能答题模式就马到功成了。而事实上,老师需要告诉大家,我们不排除答题模式,因为它确实给我们拓宽思路,规范作答。但是,使用答题模式必须建立在读懂文章,审清题目时方可使用,不然你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以下,老师以例证明:
例:(2016全国I卷)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学生答案样本:
学生答题病症:深受答题模式所害
学生答案问题解析:
两份答案都是模式化答题的产物。事实上,许多同学把老师或书上所教授的“现代文阅读(小说)答题模式”当做法宝。题一来,就急急忙忙地往模式里去套。你看,以上两份答卷分点进行,有条有理,字迹也相对清楚,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两份都是3分卷的答卷,所得的分只是总分的百分之五十,实在冤枉。
比如:第一份答卷,从考生开始作答写的“寓意”二字便可知道,考生审题是准确的。但我从答卷的第一点上看,“以名词角度看‘锄’是六安爷耕地的工具,在文中描写锄地时,‘锄’作为一个线索,串起整篇文章”,这点就有个很大的问题,你既然知道要答“锄”的“寓意”,为啥答着答着又绕进去答题模式“贯穿全文线索”里去了呢?这还是答“寓意”了吗?你既然知道锄是一种农具,它的寓意应该是一种精神嘛,往六安爷的精神层面答不就可以了吗?
又如:第二份答卷,这份答卷就更明显了,这位考生,一审题目,哦,明白,是要考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结果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答起来了,第一是线索作用,第二是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是揭示主旨。答完了也完蛋了。
参考答案示例: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老师再强调:我们并不是反对“答题模式”,我们反对的是考生把“答题模式”模式化和妖魔化,导致不顾一切地去套用模式。其实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就没有什么事了,文题要求考生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显然“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具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这一举动,也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那么“锄”则有更深层的精神意义: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的生活的怀念。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表现了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被“锄掉”的过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
(原创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顺儿女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你看,这雨下得多带劲儿!越下越大。我就喜欢下雨。要是现在能喝上一口酒就更好了!暖和暖和。可我大儿子不让,他是医生。大儿子可是我的骄傲!他从小就想当医生,后来真就当上了,而且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医生,现在只应邀出国出诊。但他从来没忘了我这个父亲。我记得去年他从匈牙利回来时,给我带回了多有意思的纪念品!一个布达佩斯的城徽纪念章,一套非常罕见的明信片。我儿子说非常漂亮,但怎么个漂亮法我还不知道,因为他一直没时间给我送来。但不管怎么说,他没忘记我这个父亲。这不,不久前他刚从意大利回来,马上就给我打了电话:“爸爸,你身体怎么样?把听筒贴到胸部,我给你听听心脏。”我知道,儿子是教授,通过电话就能诊断。“爸爸,”我儿子听完后说,“你心衰,以后别喝酒,别吸烟……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所以我这不是出来散步了吗?
今天,我去了小儿子那儿。我小儿子今天过生日。小儿子也是我的骄傲!他小时候不爱学习,现在却是哲学博士。他没想到今天我会去,看见我时高兴得不得了!“爸爸,”我小儿子说,“你来了,真是太好了!我特意没请你,是怕打扰你。既然你来了,咱们就去厨房坐一会吧。我给你倒一杯你从来没喝过的格鲁吉亚葡萄酒,我妻子再给你端点你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