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散文,唯有在文体的参照系中才能让考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以小说为参照系,常规小说重情节,环环相扣,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气呵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散文呢,是若干生活片段记忆的连缀,共同道出作者心中的那一点情愫,片段间的逻辑关系细若游丝,情绪弥漫通篇。所以,谈散文解题,先要读懂散文,之后才是做对答案。
一、读懂散文,要在“散”中梳理文章脉络
读散文,第一遍泛泛而读,之后闭眼凝神,整体把握作者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绪或想法,切不可在细枝末节处流连忘返,乃至一叶障目。当然,有些散文会在文章重要章节如结尾,直抒胸臆。如孙犁《黄鹂》中的“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如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悲伤也成享受”。同学们要对观点句高度警惕,通篇衡量。
第二遍提纲挈领。通观全局,以情感为依托,切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如2015年广东高考卷的散文颂扬了“善行蔓延换来别样人情格局”美好,前六段写了老人逗狗的生活片段,7至12段写老人种紫苏惠及小区居民,13至15段写老妇人种白杏、任人摘取的随性,16段直抒胸臆,并描绘了善行蔓延的美好。要扣住“善”梳理片段,第一节逗狗是谁为“善”?狗对人的无芥蒂之“善”让老人“暖意萦怀”;第二节紫苏之“善”在叶绿如酥中疯长,老人种紫苏之“善”让小区人“安心享用”;第三节写老妇人种杏之“善”。何为“蔓延”,由狗、紫苏及人,由个人及群体。如果脱离“善”去探究老人逗狗的无聊,进而思考“老人的孤独”或者“乡下人看不惯城里人对狗之娇宠”的城乡差异;或是追究小区人随意采摘紫苏或白杏的无序,进而探究“中国式”的等等弊病,都是失之毫厘,缪以千里。第四节紧紧围绕“善”层层展开,不枝不蔓。
第三遍结合题目,寻找答题区域,推敲细节,画关键词,整合答案。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做对答案。
二、做对答案,要构建答题的五个思考维度
答题的五个思考维度,适用于任何文体,但是具体题目有特定的选择维度,散文自身亦有其特殊性。五个维度 “内容维度”回答写了什么,“手法维度”、“篇章结构维度”、 “语言维度”探究怎么写的,“情感维度”思考为什么写。
(一)五个思考维度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内容维度”需要抓住“陈述主体”、“核心事件”,并透过现象“核心事件”直击本质“陈述主体的特征”。如人教版必修一选文郁达夫《故都的秋》“陈述主体”为秋,“核心事件”为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描绘的五幅图卷——“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我们不能仅仅沉醉在秋景中不能自拔,更要理性思考,体会字里行间附着于秋景中的秋的本质特征“清、静、悲凉”。作者借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将其与南国之秋做了多次对比,对故都秋之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手法维度”要融会贯通所有文体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修辞维度”—— “比喻、排比、借代、夸张、设问、反问、比拟”等修辞手法。“描写维度”——先区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之远景、近景、高处、低处各不同的视角;形声色味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五觉;虚实结合、动静相映、形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等。“抒情维度”——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之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等。“议论维度”——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明维度”——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下定义等。“记叙维度”——“你、我、他”三种人称的选择及转换等。
“篇章结构维度”探究的是不同段落处于文本特定位置的作用。如“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奠定故事的情感基调,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等。结尾: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余韵无穷等等。这其中还涉及行文顺序,应掌握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转换的价值。
“语言维度”有多个思考方向,一者文白之分,即文言文与白话文之分或者文白相杂。二者口语、书面语、方言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