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它倡导在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融合共进。
《湛江开发区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在“指导思想”中直截了当指出:“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基础。”在教育中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塑造具有生态理性的教师培养出具有长远目光的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以教育的现在时直接导向教育的未来态,推动现代教育基于自然本性与文化内涵的和谐共生式发展:这可谓是湛江开发区极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最本质根源。而这,又植根于以邱黎明为代表的湛江开发区教育人的生态意识与教育自觉。一方面,他们深刻理解了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运行轨迹及发展态势。邱黎明说:“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提升为党政国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应当有所作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局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我区‘觉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生态觉民,通过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生态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的方式,培植学生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所处区域的自然、文化以及教育生态有着清晰的认知与切身的忧思。“生态文明不是指简单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问题,还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批人没有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导致各种关系紧张,造成不和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之一写入了《湛江开发区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此外,湛江开发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文化资源,但是同样也面临着工业文明社会所带来的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问题,所以,邱黎明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就是要唤醒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区第七小学的“生态文明生活实践园”的演进过程,算得上是湛江开发区积极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缩影。
2002年,区第七小学师生开垦出了一块小型蔬菜地,起初命名为“红领巾蔬菜园”,作为师生劳动实践基地。2012年9月,邱黎明在该校调研中发现了这块蔬菜地,建议学校以“生态文明生活实践园”的高度重新定位。于是,该校以“生态园”为主题进行系统的扩建改造,并划分出板块由六个中队进行实践种植管理:蔬菜种苗由学校和师生共同提供;每个中队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周一至周五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进行田间作业管理并做观察记录,每双周四利用少先队课各中队集体进行田间作业管理,并进行阶段活动小结,周末由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打理;各中队每学期要制定一份种植活动实践实施方案;种植的蔬菜不准使用化肥和农药;每月各中队开展一次劳动成果展示会,分享劳动成果。从翻地开始,到一起播种、除草、浇水、施肥、立杆、抓虫、授粉、采摘、展示、分享,这一系列的真实体验,让学生们一同共享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与幸福,生态“觉生”效应明显。
2015年12月31日,湛江开发区教育局在区第七小学召开了“创建‘生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