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引领教风、学风是社会普遍共识,师德的改善对大学教风、学风有着强大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人民教师师德风貌最言简意赅的概括和期许。可以说,大学学风好不好,关键看教风;教风好不好,关键在教师;教师好不好,关键在师德。师风德风与教风学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师德师风是关键、是前提,决定了教师的教风和学风。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发展、社会道德与政治生态重构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探索师德理论研究与推进师德建设机制实践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师德问题的提出与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
1. 师德的内涵与问题的提出
师德的内涵指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等内涵的概括,可以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两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有关师生关系、教师集体、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一系列师德(行为)规范体系,是作为师德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表现为德性和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与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师德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
2. 当前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
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市场经济转型期间传统价值观的解体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主体屡次突破教师师德界限,“师德失范”现象严重挑战了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底线。面对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新事物,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控制机制,一些具有偶然性的“师德失范现象”在全社会掀起一波波惊涛骇浪,引发了师德建设乃至整个教育理念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社会大讨论。在此现实背景下,师德理论研究与机制建设研究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师德建设研究的内容及观点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对师德失范现象与原因的研究;对师德建设的主体性研究;对师德建设的对策性研究;对师德建设的反思性研究。
3. 当前师德研究与建设存在的不足
目前师德理论与师德建设研究主要基于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毫无疑问也取得了成功。主要体现在从教师自身主体性出发的教师自我主动改造提升路径和外部主体推动的督促、规范、限制等的被动型改进提升路径。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落入“主体性黄昏”的思维困境,如直线性、单向性的思维方式无法适应复杂性系统引发的非线性变化;主体性思维易导致策略上的粗放式的外延扩大、数量增加,却缺乏复杂性系统多元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