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光辉历程和展望光明前景的特殊节点上多次强调“不忘初心”,要求全党“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入发展,各项事业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要历史时刻,强调“不忘初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向价值。作为教育综合改革重要的一环,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腐败、教师失责、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甚至是教师伤害学生、侵犯学生等都与部分教师忘了“从教初心”有莫大关系。对于教师及其师德建构而言,“不忘初心”就是要回归和坚守教育信念,积极承担教育的责任伦理,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建构起师德建设的制度防线。
一、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守师德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从萌生从教的初心,到选择从教的认同,再到坚决从教的信念,经过接触、体验、反思、实践等环节,教育信念就如同一根长长的线贯穿在教师理想信念生成和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教师的教育信念对于塑造教师的职业人格、坚定教师的教育理想、端正教师的教育行为,支撑教师获得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从教初心”的集中体现。缺失了教育信念,“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面对多元化思潮,尤需坚定立场;面对各种诱惑,尤需擦亮眼睛;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尤需不忘初心,多补钙,少得软骨病;怀有赤子之心,不被畸形利益所狙击。”(秦川)
对于教师而言尤其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塑造和坚守宝贵的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教师对教育信念的认知、反思和实践的一体化生成系统。(1)应强化对教育、教师和育人等关键概念和理论的理性认知。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理性认知,是科学的教育信念养成的逻辑起点。教育信念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是教师认知、情感、意识转化为内心信念甚至信仰的持续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增强对教育的理性认知,逐渐形成对教育理论的理性思考、对教育事业以及教育主张的认知和认同,有意识地将这种理性认知和思考与教育实践体验相结合,便可逐渐积淀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同,进而演变为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坚定自我的教育信念。(2)要强调教育反思。教育信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反思加以充实和巩固。教师应通过教育反思,不断对教育信念进行系统而持续的审视和批判,从而使自身的教育信念得以调整和完善,逐步建构开放而具有适应力的教育信念。(3)要强调教学实践的中介作用。教学实践是教师逐步形成教育信念的重要媒介。教育教学过程的师生交互作用、同事交际作用、个人反思作用以及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的应对和处理等等,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信念生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建构民主、协作、共享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获得教学多方关系的理解和支持;要强化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逐步在应对和处理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教学情景中养成教育机智,从而增强教育自信、提升教育信念。
二、不忘初心,就是要积极建构师德的责任伦理
“在现实中,‘责任’往往为‘道德义务’的光芒所遮蔽和掩盖,或被以‘道德义务’为名的行动所强迫和绑架。”(韩跃民,刘静《责任理论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探究》)因此,头顶厚重道德义务“光环”的教师在现实中饱受重重的压力和束缚,这也导致教师评价出现了某些让人心情凝重的“偏差”。比如从历年全国和地方优秀教师或师德标兵的评选看,几乎所有上榜的教师都是甘于奉献,不计较私利,忘我工作甚至有的以牺牲亲情、自我健康、生命为代价的。过于强调道德责任而忽略伦理关怀,过去强调制度刚性而忽视制度柔性的评价体制,导致了现实中教师背负太多责任,而缺乏履行责任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成为了现实“道德困境”的承担者。因此有必要强调教师的责任伦理这一概念,使教师在当下的情景中思考“如何在不同的利益冲突中智慧地寻求一种平衡,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促使教师“周全、深入地考虑并权衡自己行为的后果,并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华伟《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论现代社会师德教育转型》)责任伦理将“责任”作为其体系的核心精神,强调责任能力为本位,责任与行为主体的角色相适应和主体责任的自觉实现。责任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