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知识传递的另一种模式
如果关心仅仅是一种内在的追求或体现,那么唤醒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外在表现或行为体现。所以,我常常不敢以师者自居,而是以一个唤醒者自居。中国人民大学周濂教授曾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然而,当今的大学课堂,我们不仅要唤醒那些装睡的人,还要唤醒那些真睡的人。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正因如此,唤醒极为重要。
其一,唤醒者首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摆脱知识传递者的身份,尽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一点,源于美国学者麦金太尔的理念,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只有“理论叙事”,才能将理论内核传递给他者,才能真正让别人理解并认同你的观点。所以,唤醒不是简单依从于规则和外力,而是用合适的方式,从内在角度将学生真正唤醒,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每句话和每个理论。
其二,唤醒者还应该是一个心灵启发者。告别说教,摆脱固有模式,如同苏格拉底倡导的“精神助产术”,让学生真正参与起来,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答案。所以,我常常想起雅斯贝尔斯的那句名言:“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追求幸福,关心与唤醒,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