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主张,因此,教育自然地就成为了众家“必争”之地。本来“百家争鸣”是一件好事,可是争着争着,就慢慢地变了味,“建议”变成“指责”、“辩论”变成“漫骂”,最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学校与教师,教育之地就变成了被问责的地方,变成了吹毛求疵、求全责备的地方,变成了捕风捉影、无事生非的地方。而且愈演愈烈,渐渐地,社会上将谴责教师、问责学校、调侃教育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风气。教育在众口铄金的舆论下,难以独善其身,渐渐丧失了该有的宁静与节奏,日见飘摇、扭曲、纷乱,日见浮躁、盲目、功利。因此,如何让教育回归本位,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更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要给予教育“发展的台阶”
学校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是一个传授知识与价值体系的地方。这里既要考虑人与人的对接,也要考虑时代与时代的传承,即要将“今天的人”与“明天的人”做好定位,做好规划与融合。其最佳的状态则是用一批“发展中的人”去引领另一批人的发展,即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谐一致,相互带动与促进。因此,一所优质或准优质学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定位高远,躬身践行
一所学校对发展定位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决定着学校改革前行的方式。若学校只有燕雀之心,便无鸿鹄之志,若只有弱草之想,就绝无青松之态。所以,学校有什么样的追求,就决定了学校将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打造自己和发展自己,也就决定了学校将来发展的高度。我们知道,花瓶里种不出参天大树,一碗水也养不出鲸鱼,任何梦想如果没有完整的生态支持,都将是空想。学校发展亦是如此,没有生态化的统筹与建构,学校发展只能是空谈。而健康的生态是结构性的,即学校里的物、学校里的人、学校里的文化都和谐相融。为此,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将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融入人心,形成文化,不仅让要全校师生知道它、理解它、接受它、奉行它,还要促使它能转化成行动力,最终变为生产力。
2. 政通人和,安居乐业
人和方能政通,政通才能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而人和,不仅要情和,还要志和。情和在于谦让,志和在于道同,只有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心态,在对人、对事方面,自然就会多一些包容与体谅。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将教育教学做到精致有效。而安居,不仅要安身,还要安心。安身在于保障,安心在于归属,只有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并为教师的志向保驾护航,才能捕获教师“芳心”,才能让教师乐此不疲地为教育付出。
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学校是一个灵魂塑造的地方,是一个情、智交流的地方。尽管,这里有完善的制度和规则,但这些制度与规则却不足以维系一个学校高效运转,因为,它还需要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的人文关怀。只有人和、安居才能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才能让教师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教师用心去承担学校赋予的责任,才能让教师不遗余力地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所谓:没有神之安宁,何以让教师意境高远地去无私奉献?没有心之所属,教师又何以能全心全意、无怨无悔地投身教学?没有情之所系,教师又何以做到情真意切、甘苦不言地默默奉献?
3. 文化深厚,积极和谐
学校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真理的坚持,就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没有规律的把握,就容易乱了方寸;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就必然浅薄、浮躁。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它不是让学生迫于外界压力而做出的无奈变形,而是在学校的引导、激励和帮助下,由内而外的、自然而无“反弹”的自我塑造。所以,如何营造好学校文化,对学校教育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校园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要体现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教学中与其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不如说“敬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真正从心底里尊敬老师,才会自觉践行老师的教导。再次,校园文化要体现榜样的力量。要将学校先进的人、先进的事,进行大力宣扬,让学生从身边的一些“平凡人”“平常事”中获得更多、更真实的感触,从而让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成为学校良性竞争的风气。最后,校园文化要彰显个性。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