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一课”全区直播课,针对目前社会热议的“校园欺凌”展开,此文为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今天,我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现在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重温曾经共度的校园生活。
播放视频《美好校园印记》。
师:校园本是一个乐园、一方净土,是学习与成长的美好地方。然而,最近被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真让我们感到心痛,施暴者的行为令人吃惊,受害者的遭遇让人揪心!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校园欺凌。先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视频《校园欺凌事件》。
二、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看完短片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表达:恐怖!可怕!难过……)
师:也许我们身边没有这样可怕的事件,但下面这些现象有没有呢?
播放PPT:①给同学起绰号;②给同学画丑化形象的画,并将其公开;③就外貌、家庭等嘲笑、讥讽同学;④孤立、排挤自己不喜欢的同学;⑤在网络上披露同学的个人隐私;⑥拍校园欺凌视频,并在朋友圈、论坛等传播。
师: 下面我们先探讨第一个问题:给同学起绰号是不是校园欺凌?请同学们做出判断。
生:(在平板电脑上做出判断。)
师:数据显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看法并不一致。先请认为这是校园欺凌的同学来谈谈看法。
生: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喊别人侮辱性绰号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会引起被喊绰号者的反感。
师:所以你认为这绝不是玩笑,是欺凌。接下来,我们听听选择不赞同的同学的解释。
生:比如我们班的一个男生,每天笑嘻嘻,很可爱,就叫他“喜儿”,我觉得挺好的。
师:你觉得是仅仅是玩笑。我们得问问当事人的想法。“喜儿”,同学这样叫你,你乐意吗?(学生回答:我很开心。)同学们的解释都有道理。绰号有雅有俗,优雅、亲昵的绰号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玩笑,不是欺凌。但粗俗或带有侮辱性的绰号,是一种嘲笑,更是一种伤害。所以彼此间起绰号一定要友好,一定要有度。那么下一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欺凌行为,绝对不可以干。接着看第三个问题,请大家做出选择。
师:就外貌、家庭等嘲笑、讥讽同学,也是校园欺凌。第四个问题呢?请大家做出判断。
师:XX号同学选择“是”,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讲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谈被排挤的痛苦。)
师: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也请你谈谈。
生:有的同学自己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活该被排挤孤立,比如孤僻不跟同学打交道、邋遢而不受欢迎……
师: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相互赏识,相互包容,同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友好,校园才能和谐。我们接着来判断下一个问题:在网络上披露同学的个人隐私是不是校园欺凌?
师:这是——校园欺凌。那么拍校园欺凌视频,并在朋友圈、论坛等传播呢?
师:这也是——(生:校园欺凌!)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玩笑”和“欺凌”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那么,到底怎样的行为是校园欺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权威的说法。
PPT呈现:2016年5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第一次对校园欺凌下了明确界定:“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欺凌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我们同学之间;主观上是蓄意或恶意,意思是,这是同学一种故意的行为;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肢体、语言及网络等;客观上实施了欺负、侮辱他人行为,并造成了他人伤害的后果。根据这个界定,现在我们清楚了:原来校园里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