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应试教育不好,要改革高考制度,可是马上有人反驳道:“你能找出一种更好的制度吗?”我们的确难以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加公平客观的选拔机制,可考试又饱受人们诟病。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考试是无辜的,应试教育并非错在考试,而是错在应试观念。教育如果一味“应试”,便会贻害无穷。
学习,不为考试为了啥
学习最直接的目的是收获知识。小时候,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各种“为什么”。
为什么筷子插到水里会发生弯折?物理让我明白是因为光线发生了折射。
为什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化学让我明白是因为铁会与空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哦,原来如此!”当我们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后,我们内心便洋溢着恍然大悟的喜悦之情。这种收获新知的体验让我们无比幸福。
当我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后,我们看待世界就更加科学客观:学习了生物,我们理解了生命组成的精妙之处,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了历史,我们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当你用心去学,用心去感悟,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学科都以不同的视角展示大千世界,所有的学科都那么亲切,那么自然。
可是,总有“愤青”喊道:“我们学那么多的三角函数、微积分,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购物会用到吗?”如果仅仅因为学科知识“用不上”而忽视学习的作用,这看法就太片面了。学习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它带给我们的“隐性财富”是难以衡量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对于许多将来不以科学技术为职业的学生,也许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将会忘记,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逻辑训练将长留心中,成为他们的潜意识和价值观……学生将来应该思维有条理,看问题不片面,善于认识新事物。”
学习带来的是思维的健全,是素质的提升。人生之初犹如一张白纸,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在这幅生命的画卷中添上绚丽的色彩。我们要获得新知,不可不学习,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变得高尚,我们能够以科学的视角看待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我们要探索未知、改造世界,不可不学习,尽管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已有的文明成果,但我们要培养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从而超越我们现有的局限,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张扬个性、活出真我,不可不学习,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开辟更多的可能,才能扬长避短,尽情地发挥生命的创造性,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习是我们拥有健全人格的基础,如此美妙而有意义的体验,有谁不愿意为之努力呢?
学习,离不开考试
进入学校,我们就成为学生,但同时也有了另一个身份——考生。随堂检测、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考试。考试,意义何在?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根据考试成绩,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亦可查漏补缺。考试,不论是书面考试,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考核,都具有学习评价功能,这使得考试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千多年前的考试制度——科举制,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它为古代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古代社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现代考试的选拔功能同样具有广阔而深远的社会意义,经过考试选拔,学生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专长,投身于国家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不可否认,考试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就考察内容而言,一场考试考察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使成绩带有一定“运气”成分,考试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给准确衡量考生的真实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就考察形式而言,书面考试由于评分容易、相对公平的特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型选拔考试采取的主要形式,但是书面考试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又催生出“分数至上”的思想,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因为考试有局限就取消考试,更不能把应试教育的失败归咎于考试,就如同不能因为交通事故而禁止开车。为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让考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不应试。
应试教育,偏离了学习的本意
应试教育的产生原因是其选拔功能被过分看重。学习必然伴随着考试,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