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在音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为准确、规范、完善地表现艺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必须明白,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心理自始至终影响和支配着技能、技巧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抒发。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心理因素,总是以和蔼的笑容指导学生——以最放松、最自然的心态,投入感情唱歌,通过情感的带动,学生的音乐欲望和激情也十分浓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因此心理因素对于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音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心理学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音乐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把学习能力差归因于智力差,但近来对落后学生的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而这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包括了对音乐的学习。如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二者均发展于人类文化系统中,音乐节奏教学及歌唱训练,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习语言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的启发、诱导,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再如,音乐知识课、创作课等教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积极的作用,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
为此,每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上好音乐课。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要上好音乐课,教师在掌握好唱歌、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欣赏等四方面教学技能后,还要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边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
最后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运用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一)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色彩鲜艳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如在二年级《哈里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用色彩鲜艳的FLASH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结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又唱又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日常生活中还会用“哈里罗”这个词来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