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动作的律动,让音乐、音响刺激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三、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情感教学心理学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从情感纬度研究教学活动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以情优教就是运用情感优化教学,在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乐情原则,以情优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处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中进行学习的,“快乐——兴趣”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促进学习的作用。乐情是情感教育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是发挥情感作用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1)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对音乐课堂感兴趣,就需要创设轻松、愉快、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自然,班级集体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鼓励,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变化的特点时,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音乐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如小品表演、舞蹈表演、音乐游戏、器乐表演等,新颖多变的活动,让学生愿意参加、喜欢参加,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教师积极地融入学生活动过程,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要使活动开展得好,最大程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师生围坐在一起,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在活动中要扮演好角色,在音乐课堂中,师生是大小朋友,甚至是同伴的关系,要淡化教师训导者的形象,教师应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各种活动中,诚恳地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做到认识上的师生平等与行动上的师生平等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当代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责任编辑 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