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为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为现在的产品质量竞争。具有高科技含量、知识含量等产品是目前衡量世界贸易结构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国必须注意到出口商品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特征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数量特征比较明显,主要是依靠出口数量来带动出口产值的增大,使国内生产总值得到提升。这种依靠出口数量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被称为粗放型贸易增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呈现数量扩张型贸易增长,出口商品中缺少高附加值产品
从我国各年的出口额度来看,1980年以后,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增加迅速,相较于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工业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要快很多。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数量比例依旧相对较低。
2.工业产品缺少国际竞争力,外贸增长方式过于粗放
我国工业和科学发展起步较晚,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附加值较高的高科技产品是我国严重缺乏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3.国际分工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贸易特征比较明显
同类产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是比较常见的,它能够反映出商品多样化的需求和常规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与美国进行双边贸易时,优势互补的贸易活动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垂直分工特征在中美贸易中特点比较明显,在水平分工方面作用较低。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产品出口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增长攀升,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逐渐下降;出口相对比较稳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的一般贸易翻了一倍,加工贸易比重降低十分明显;此外,服务贸易出口在结构和数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总体上看,我国的出口商品总量较大,附加值较高、具有绝对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数量依然较少,大部分产品收入都被外方所占有。在加工贸易中,外方占有90% 以上的利润收入,留给国内的只有10%左右的利润;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消耗大量资源。因此,我国必须努力改变现有的出口商品结构,采取优化策略,促进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发展。
1.工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没有自主品牌
当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虽然位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都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很多生产企业都是受外商的委托代为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属外方品牌,本国生产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在生产中所有技术均属于外方,生产企业的实际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外方收入。有些企业有自己的品牌,由于本土品牌技术有限,只能出口一些简单的电器、机电设备、摩托车等产品,或者更加简单的五金产品,如扳手、轴承、链条等。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绝大多数生产企业都没有属于本土的品牌。可见,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还不够完善。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较大比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明显增加,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部分企业只是轻微改变了某些产品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在生产技术方面,没有做出明显的调整和改变,产品的附加值和收入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依然无法提升,能够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少之又少。
3.过分依赖外资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
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大多数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外商手中。外企通过出口赚取大量的利润,但是付给本国的原料和劳务费用很低。虽然我国拥有巨大外贸额,这些外贸额绝大多数都是由外国企业在我国代加工所创造的,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贸依赖度过高,严重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外资企业出现大量撤资,势必会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4.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总体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步伐,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存在许多不足。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较低,相较于货物贸易额顺差,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发展规模较小,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合作受到较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