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之魂也,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者教之本也”、“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天下治”,教师为师立教必须遵循做人之“道”,简言之,师德就是做人之道,求真求善求美之道。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李克强总理也强调: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赢得世界尊重。仁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严慈相济,一视同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信任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和创见。廉洁所持,道之所存,师德亦要求教师清廉。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仕者之德”。
梦想的翅膀
作为一个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师,也许是出生书香世家的缘故,从小就对父亲的博学、儒雅、无欲的清心,散发着沉沉书香、充溢着神秘的书房充满好奇和向往……每每看到父亲品读时的享受,谈笑间的“豁达”、无所不知的睿智以及等身的著作,儿时的我羡慕之余,觉得父亲就是“快乐”和智慧的源泉,一个个“梦想”的鸽子从那小小的“陋室”飞出,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鸿儒”……然而,遗憾的是,才疏学浅的没能成为“奇崛冷艳”的旷世才女张爱玲,但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个我一生热爱并骄傲着、沉醉着的职业。
是父亲点燃了我儿时的理想。印象中的父亲,简朴、清隽,努力操着一口带江浙味儿的普通话……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却把微薄的工资全部用在了买书和学生身上。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炎炎夏日,他光着膀子俯身编写教案的身影,数九寒天他身着补丁薄衫努力为学生刻写蜡板的姿势历历在目。他和学生研讨课题直至深夜的废寝忘食,特别是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一身正气尤为令人敬佩。作为当时学院的第一位正教授,他除了渊博的知识和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成功的学生和科研成果,一无所有。记得有一年年三十晚上,唯一一件像样的衣服洗了,我和妈妈扯着在火炉上烤干,为的是大年初一拜年时能“体面”一些。可在节衣缩食的背后,他却慷慨地用自己微薄的薪金资助了不少贫困的学生,学生为了表示心意哪怕是家乡带来的土特产他都婉言谢绝。儿时的我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并坚守近三十年,终于明白理解了清苦、清贫的背后依然快乐和甘愿付出的父亲对教育的一腔热情。
不知为什么,父亲并不高大的身躯,尽管衣衫简朴,却总散发着诗情和才气。在那些生活拮据、漠视教育的日子里,因了父亲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日子清苦却依然温润。正是父亲的旷达、洒脱、清雅,卓然离俗的淡泊情操,对物质的清心寡欲,使我们一直保持着清廉的操守。 他内心的充盈和富足,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敬畏自己的职业,忠于教师的操守,善待自己的学生……最是书香能致远,终归学海化诗涛,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在书香的沁润下,我们全家都在从事教育事业,并被评为广州市的书香家庭,我的孩子获得过羊城书香少年、广东省百家阅读之星……如今爸爸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为教育发挥着余热,有诗、有茶、有墨水,将素色的日子过得禅意,变得更加慈爱和温暖。父亲用看似平凡的一生,教会我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用一颗热忱的心,把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时送到每个学生的身边,以真挚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师爱是一种尊重,是一股力量,是一腔激情,更是一段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教育即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是唤醒,唤醒善待生命尊严的热忱渴望;教育是感悟,感悟生命成长流淌的感恩情怀。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教书育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宋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其中都强调教育不是对人某一方面的培养,而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教育就是要立人,使受教育者身心陶冶,智趣横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希望。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