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没有公德,社会就会沦落,没有师德,教育就会没落——“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古人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教育是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千秋大业,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关系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践行使命,启迪未来。
教育是有温度的充满爱的事业
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是温暖的,充满灵动和灵性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灵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尊重人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爱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爱是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为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的坚守,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爱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爱国情怀。毕业时,依然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改善灌溉系统、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
爱是郭小平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融化人心。将病房改成的教室,给瘦弱需要关爱的童年一个温暖的避难所。郭校长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守护者,他用双手推开了教育这扇门,满是阳光和鲜花,给孩子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快乐……
师爱需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爱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阳光,能照耀心灵。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精益求精匠心筑梦
教师也要有匠心。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执念。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讲述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教育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无日新,学中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不断地超越,方能实现追求的极致。
工匠的日常工作和精神属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踏实、坚定、传承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何尝不是一种创新、一个突破?工匠精神,这个兼具历史刻度与精神温度的名词,也应该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师德的一种体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善于学习,勤于攻关的金刚钻精神;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修行精神;传承技术、传播技能的园丁精神。不知什么时候,当教师、教育也开始浮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沉心静气、淡泊名利、追求本心,以匠人的精神,专心专注、精益求精于自己的事业,忠于内心,执着坚守!因为 “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
……
大爱无痕,大音稀声, 两袖清风一身正,淡泊名利培桃李。作为一直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我,惟愿恪尽职守,心怀虔敬,以扎实的学识和教育之“智”, 以梅兰竹菊的幽淡品性,廉洁自律,知行兼善,怀揣一个教育者有温度的良知和爱心,躬耕教坛,求真务实,在追梦的道路上洒下阳光、雨露,播下种子、希望:只为那一树花开,桃李芬芳。
责任编辑 魏家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