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历史沧桑、民族情怀、现实奋斗、理想诉求的自我叙事方式,它是一种最深沉的民族“集体记忆”,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源头和基本表达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变化,对新时代高职院校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站在上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局策略高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
1.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形势下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既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也揭示了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所在,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前进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对汇集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的意义。
2.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体需求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有着其鲜明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心理人格的特征,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波澜起伏的“中国故事”,是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中国人在内心中反复重构,渴望讲述与倾听的“中国声音”。作为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型关键期和人格形成敏感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亲历的“中国故事”和爱听的“中国故事”,正是他们内心澎湃的心声和心灵的渴求。
3.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政策要求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今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2]。“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是关系到“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教育工作。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
1.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守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普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就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也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崇高的政治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论断,对于自然界规律、人类社会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进行了严谨而深刻的探究和分析,它们多以抽象的理论逻辑形式、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呈现,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时代习惯了“文化快餐”的高职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历史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容易产生时代隔膜和感情疏离,难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品格和真谛。作为教师,应以讲“中国故事”的方式,还原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写作时的“西方故事”的时代大背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历史场域”中感悟理论的真实魅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要做到旗帜鲜明,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情感传递和价值共鸣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太过直白和明显,说教色彩比较浓厚,就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