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面向新时代,讲出中国故事的现实感
长期以来,一些社会人士对思政课到底有多大实际的教育效果始终质疑;而思政界业内不少高校教师却为上课如何提高“抬头率”而苦恼不已。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由于“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4]。影响思政课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的“配方”“工艺”“包装”都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思政课要达到使受教育者接受理论观点并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即我们所说的“入脑、入心”,前提是思政课的内容、思政课的教法、乃至上思政课的教师本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必须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亲和力,否则,他就会拒你于千里之外、使思政课成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所以,每一位走上讲台的教师,自身要走进新时代,拥抱新时代,关注现实,胸怀现实。要主动正确引导学生走上讲台,讲好自身的新时代中国故事,把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变化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
4.呵护学生心灵,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的成长获得感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高职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期间,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熟的关键期,也是他们身心发育、人格成型重要窗口期。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和守护者。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历较为单一,对于实现生活的复杂性,以及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坎坷和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他们面对上课内容“理想的丰满”与身边社会“现实的骨感”的较大反差,常常会感到困惑和痛苦。因此,教师要选择正能量,激发正向精神的内容,也不能回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选择针对社会现实、回应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故事,特别是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知识经验储备。要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实际,联系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通过心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答释疑,呵护学生的心理认知健康成长,形成健全有为阳光的人格品格。
(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批准号为MYZX201744):“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7年12月16日.
[2][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8年8月22日.
[4]陈宝生.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13日.
责任编辑魏家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