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目标,做好国际化发展规划,增强国际交流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寻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伙伴时,应摈弃随机性和任意性,与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境外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在合作项目申报前,双方应就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沟通探讨,也可请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工作。双方最好能在专业合作上进行“强强联合”,以便中方引进实质性的境外优质资源,提升项目办学质量。
(二)提升办学质量
1.创新合作方式。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与境外机构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和嫁接。就教学方式和教材应用方面,应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做好原版教材的本土化,提高原版教材的国际兼容性。
2.提高生源质量。招生录取时,应综合考虑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和保证学校招生数量的情况,可设定一定的英语成绩分数,录取时严格按照准入标准录取。入学后,可与外语系学生结成一对一英语帮扶小组,进行语言强化和课程同步辅导,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源质量的问题。
3.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外事机构或国际交流管理部门,充实外事管理人员队伍,组建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不仅了解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也能应对项目学生管理的突发情况。
4.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效运行。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项目教学评价与反馈制度、项目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项目引进的外方教师必须满足《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不仅能完成专业课程讲授,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外方先进教育资源和中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的方式和内容。高职院校应利用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选派中方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和邀请外方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方式,提高教师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和联合教学的能力,以便能更好地与外方教师协作并营造国际化教学氛围。同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难度大等实际情况,应考虑从待遇政策上对参与国际合作的教师予以鼓励和补贴,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建立评估制度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多强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的重要性,重审批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合作办学中及时评价监督制度的建立[4]。建议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只有定期对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监督评估,才能保证项目高效运行。院校应定期提供阶段性办学报告,包括招生、师资、教学、管理和财务状况等,并利用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办学情况。对办学过程监管不力的院校,应提出警示,限期改正[5]。对合同期满的项目,应进行项目评估,包括办学行为、办学效益、教育教学、特色建设和财务资产等方面,在监督评估基础上,遴选质量较高和办学效益较好的机构和项目,从招生计划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促进项目质量提升。
四、总结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正在兴起并有着蓬勃发展势头的教育模式,它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顺应了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应在不断扩大中外合作领域的过程中,总结办学经验,评估合作办学得失,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建议,促进其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一般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我院中新合作办学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07,项目负责人:刘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6/29/content-1093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教育研究中心.2016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高职部分)[J].国际教育交流,2016(11-12):77.
[4]陶书中,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现代教育管理,2010(2):9-12.
[5]江增光.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