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的调节作用,采用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某大学609名学生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到:男性特质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女性特质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大学生性别角色、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的一种心理和社会联系[1],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困扰很多是由于未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的[2];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促进学业学习、提升应对效能、促进心理健康[3]。因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对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当涉及教养方式和性别角色是如何共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这个问题时,目前的研究比较缺乏,没能得到理想答案。
有研究指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作用[4]。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又可称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Epstein, N.B., Bishop, D.S.和 Levin, S.(1978)提出了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5]侧面表明家庭对于孩子将来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假设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6]。有研究指出,性别角色中男子气(男性特质)和女子气(女性特质)两种人格特质的分布程度也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7],不论男女,表现为男性特质明显的个体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只有女性特质明显以及两种性别特质都不明显的个体,人际关系相对较为不理想,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同时都很明显的个体,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8]。后来也有研究证明,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都明显的个体以及男性特质明显的女性个体人际关系最为良好,女性特质明显的男性个体人际关系最为紧张[9]。总之,以往的研究表明男性特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女性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存在一定的分歧。
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与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均具有预测作用,那么这二者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是否存在调节效应呢?有研究者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影响的条件化模型,认为父母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会受儿童气质特征调节[10],本研究假设:父母教养方式和性别特质各自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预测作用,性别角色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共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具体表现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调节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获得学生所在学校领导和辅导员以及学生自己的知情同意后,于2014年10月,选取某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年级从大一覆盖至大三。发放问卷60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573%。被试年龄17~24岁(2004±0046);男生330人(566%);独生子女306人(525%)。
(二)测量工具
1.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采用蒋奖、鲁峥嵘、蒋苾菁和许燕(2009)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对学生感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测量。本研究中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的α分别为070、091、093,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的α分别为087、093、084。
2.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采用刘电芝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进行测量。本研究中的男性量表的α为097,女性量表的α为095。
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郑日昌(1996)编制,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