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很重要,然而现实却面对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农村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沈红梅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职业农民培育受众群体弱质化的现实:一是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数量萎缩,现有劳动力素质堪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 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受教育者极少;二是农业从业者结构失衡,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三是农村劳动力质量不断趋于下降,农村高素质农民加速向城市流动。
所以,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用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的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让农民就地就近“干中学、学中干”,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首先,结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创新新型农民工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构建“行校企合作”“双三元”办学格局,在开放式、立体化的合作办学平台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三元制办学模式是构建学校、农村经济合作社、水产协会协同融合的办学模式,以行业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支撑的“行校社”合作,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既推动了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以及产学研项目的支撑,又使三者实现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深度融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图1行校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图解
其次,根据农民学习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是我省重点农业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为保证培养质量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公共基础课结合实际,注重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重在实践教学;能力拓展课可在其他两类课学习之余自由选学;坚持双证制,获取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中级)。
(2)设置科学弹性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安排, 教学大纲是指导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由学校根据专业整体教学要求制订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结合农时农事制订具体教学方案(教案)并组织实施。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时,应遵循渔业生产规律,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学校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实践教学(实训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各校结合生产经营岗位实际选用或组织开发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多媒体教材及网络辅导资源和实训指导书。
(3)突出技能岗位方向:教师根据学生所从事的产业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和个人兴趣,设置特色定制化技能岗位教学内容,增强培养效果。
(4)宽严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送教下乡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对于集中学习和专业实习,要求学生严格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实施方案要求和规定来执行,并考查记录。
四、总结
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以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三元制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7YQJK305)。]
责任编辑 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