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德育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成果,探索新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2014年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拓宽了德育途径,特别提到为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要“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加强德育,用好网络阵地”。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鼓励教师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新媒体终端设备在中职生中迅速得到普及,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调查,目前中职生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的比率高达90%以上,新媒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职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模式发生变更。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新媒体引入到德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二、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课在当前的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轻视公共课和理论课的思想,德育课教师和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存在着这样的思想或倾向。另外,围绕德育课教学的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德育教师更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不像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获得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再者,相关的德育教研活动很少能够正常开展,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课改培训,教学中可以借鉴的辅助资料也比较少。
2.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不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一是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知识面不宽,在教学中常出现内容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单调枯燥、教学效果乏善可陈的现象,又加之德育课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和社会性学科,且概念较多较深、抽象复杂,就不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对时政变化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够敏感,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展示和教学引入不足,就造成了课堂内容理论空洞、脱离实际,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漠不关心。三是教师专业性不强,多数中职学校的专职德育教师偏少,许多德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课,即使是专业德育课教师,因为对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和德育课教学大纲理解不深,依然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
3.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效果差
中职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吸收知识,不仅使学生缺乏自学以及主动探索的能力,而且影响了德育课程的进度和进一步展开,无法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相贴合。个别教师的德育课堂教学公式化,大道理讲得多,将德育课上成“思想政治课”,绝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很少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手段实现德育课程的情景化教学。
4.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吸引力
在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影响下,“说教堂”“一言堂”等形式自始至终占据着德育课教学的主导位置,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鲜明的个性被扼杀掉了。就算是在现今的课改模式下,德育课的教学媒体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各种教学资源也更加日趋完备,但依旧没有改变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广大德育工作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强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又具较高新媒体技术的德育队伍,充分运用新媒体对德育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新媒体为德育课程教学带来的有利机遇,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老师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化、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