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应根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爱好、基础、能力、对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估,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信息化网络、社会、上级、兄弟院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平台,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在专家指导下联合其他专业人员合作编制多样性的、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幼儿园需要的校本课程。
(二)转变课堂教学形式
引入微课教学、翻转课堂、云平台教学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转变课堂传统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互动、合作、探究和体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策略上可以采用 “分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互助的机制,通过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指导和评价;小组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和评价;小组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和评价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过去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很单一,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知识技能而轻视能力情感;在评价方法上只重视考试分数和操行分数;在评价主体上缺乏学生的参与;评价的目的以奖惩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学校应从学生多元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等方面出发,重新制定或优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多层次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教师要改变过分注重考试分数的观念,应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地结合。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公正、合理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找学生的弱点和不足,而应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以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在学校有多元化评价的经历和经验,出到社会上,也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幼儿。
三、更新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专业化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灵魂,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学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增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首要举措。可从下列两个方面入手:
(一)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
幼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会合理、灵活使用幼教技能,并运用于实践,能顺利完成幼儿园教育教学任务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学校应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既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习得和传授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与个性培养的过程。通过教育与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智力、情感、审美、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并能充分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构建多彩校园文化,引领学生专业化发展
创建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反映师生共同理想目标、文化底蕴、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融入具体教学、育人、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知识的渗透和文化的沁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营造自然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对幼师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引领学生专业化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更清晰和明了的指引。各幼师学校可根据自己以往的校园文化特色来开设。如“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舞蹈大赛”“美术、手工作品评比”等文化艺术类项目外,更应重视学生的从教能力、文化素养和师德的建设,可以多组织些“教学基本功比赛”“讲故事比赛”“幼儿园教室环境布置”“说课比赛”等比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可以通过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一目了然地体现师德物化的物质形态。学校网站、广播等都可以进行师德教育的讨论和传播,同时也可建设“师德文化长廊”,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设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幼师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校内外资源的协调和整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多种外部力量,是教育效益的保障,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学校应从“大教育”着眼,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互联网等多方参与、互动发展的机制,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如校园网、校讯通、师生家长微信群、社会教育网等多种平台,注重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构建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学校的工作能够决策正确、执行到位、监督有力、反馈及时。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可积极支持和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建设,建立下属幼儿园等实习实践基地,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办学和培养平台。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