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并非独立的实践,而是与情境有所结合的。知识不是分离的一件事情或者一组数据,而是一种动态的组成。学习者与环境中相互作用下联系、组合甚至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不仅是人类一系列的协调行为,更是适应动态发展的一种能力。情景认知学习理论是基于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来的,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显示,学习者通过学习开发潜力和实现自我,其中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每个人都能优秀地展现自我和发挥潜能,强调参加活动的重要性,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是经过参与活动激发学习者潜在的能力。体验式学习不仅满足以学生为中心,而且也促进人的成长。
三、中职服装英语教学现状
《服装英语》这门课目前开设在职二的第二学期,结束在职三年级的第一学期。目前同学们的升学意愿比较强烈,对他们而言,他们有可能放弃就业而选择升学,因此这门课会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整合成适合本校使用的校本课程教材或者相关的选修课资料。之前是没有固定的服装英语教师,专业课老师对英语不太熟悉,对服装专业知识非常熟悉;英语老师对英语熟悉,对服装专业知识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优化,固定了服装英语教师。这门课在本校开设了八年,现在是第九年,已有一定的积累。当前的教学现状主要是从中职学生学习服装英语的情况和中职英语教师教授服装英语的情况来分析:
(一)中职学生学习服装英语的情况
1.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学生在初中时的英语水平不高,即使是初中毕业,但是远远未达到毕业的标准,分数大多在50分左右,至于口语,更是难于开口。《服装英语》是在基础英语完成之后开设的,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质量检测,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以我校15服装2班为例,共有34人,通过2015学年广州市中职英语(基础模块)全市质量检测的仅有1人,通过率为3%。
2.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
学生本来对英语缺乏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在英语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他们对开设的《服装英语》课程怀着既害怕又好奇的心情。同时,他们看着与服装相关的专业名词,不管是读音还是句子,都感到陌生与厌烦,更不用说开展与服装英语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当对不懂中文意思的篇章和语句或者较多的全英授课时,他们就表现得很迷茫和无奈。
3.学生几乎不敢开口
学生大多在17-18岁之间,他们的中文比英文强,在害怕的情况下,更是几乎不敢开口。他们害怕在同伴中“丢脸”,害怕说错,不够自信。在老师带读时,他们不屑一顾;要求他们朗读课文时,他们读得不流畅。一周的课时很有限,课后能自觉地预习和复习的同学不多,因此只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根本不足以刺激他们开口说英语。
(二)中职英语师资队伍的情况
服装英语的教学工作主要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有较为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功底。但是他们对服装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就显得有点无力苍白,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架构和功底,不了解企业、行业的需求和实践,甚至是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标准等的相关情况,让他们讲起课来没有那么足的底气,只能现学现卖。只有任课老师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发展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在中职学习阶段对服装英语有初步的了解。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尚不完善,服装英语课程有所忽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水平有待重视等等方面的改进来推动整个服装专业组的发展。
四、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服装英语的情况,基于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知行结合、举一反三和循序渐进。
(一)知行结合
专业英语的学习里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服装英语也不例外,例如:与服装专业有关的职业单词,有designers,pattern cutters,sample machinist,quality controller,merchandiser等。除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词以外,还要把这些岗位的日常责任和接触的人员,甚至是日常对话的句型都有所涉及,而不仅仅是知道,还要行动起来,笔者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创设了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尽可能做到知行结合。
在Unit12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课前任务,让他们收集信息,这些工种是做什么的?是否能望文生义?尽可能刺激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让他们尽可能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上网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得更加的信息,把母语的正迁移利用起来。同时配合有效的课堂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和小组交流合作,在体验中综合运用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