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笔者在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拟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必要性及其具体措施进行论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 即是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剖析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挖掘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企业财务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实践性,在会计专业各门学科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极为重要。如果继续一味采用传统会计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推动学生加强操作技能,提高教学实效性,在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财务的真实、具体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中职教育适应就业市场要求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并具备职业判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中职学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在会计教学实践中必须将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必须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二)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一直是采用晦涩难懂的抽象性、学术性、专业性语言,向学生系统、完整地灌输纯理论性的知识,忽视知识的应用,学生实践机会少,难以开展专业技能实训,难以提高综合职业判断能力。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很长的一段磨合期,难以适应21世纪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会计案例教学法既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所以在会计教学中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一)为开展《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创建真实情境
为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程度地获得实效,任课教师首先要创设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块所涵盖的内容密切关联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案例进入学习情境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实现生动化、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开展想象活动,最容易唤起原有知识结构中有关的表象、知识及经验,最容易利用有关经验与知识去“顺应”或“同化”所学的新技能、新知识,更好地拓展思维能力。
(二)确定《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各个模块的教学案例
案例素材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因此,每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问题和要求的提出,都要能在讨论中突出课程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对课中相应的问题有较深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真实上市公司为素材,收集和编写典型案例,使学生有机会面对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