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疫和基督教对文化的压抑的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入了真正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指出:“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里,也和其它科学一样,成为神学的分支。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甚至在法学家已经形成一个阶层的时候,法学还久久处在神学控制之下。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的这种无上权威,这是教会在当时封建制度万流归宗地位的必然结果。”[27]尽管如此,基督教还不时受到异端的挑战。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思想也越来越活跃。自十一、十二世纪始,更多的和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思想流派(基督教将其视为“异端”)出现,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古代理性思维在长期压制下的复苏。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法国南部以图卢兹为中心流行着阿尔比教派(Albigenser),又称“卡塔尔派”和“纯洁派”,就是典型例子。为了论证基督教的合法性,基督教必须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这时从阿拉伯传入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正好满足基督教的需要。

  (二)中世纪的二元社会结构为大学诞生提供了特有环境

  西欧中世纪文明和其它同时代的文明比如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方文明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世俗—宗教”的对立。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四分五裂、高度分权的社会,在它的政治和意识中心,是基于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Sanctus Gelasius Ⅰ 492-496 年)在五世纪提出的“双剑说”④,即一支剑象征着最高的宗教权力,由上帝交给教皇执掌;另一支剑象征着最高的世俗权力,由上帝交给皇帝执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二元社会。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把所有历史都看成是上帝之城和巴比伦或者混乱之城之间在各个时代永无休止的冲突[28],其中最有名的斗争是“叙爵之争”。由于这一战争的核心是争夺对教职的授予权,史称“授职权战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在中世纪的授职权之争中,拉韦纳的法学者们站在世俗皇帝的一边。其代表学者彼得·格拉斯(Petrus Grassus)曾发表了著名的反对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小册子,而书中大量的引证都来自罗马法。[29]而教皇派也从宗教会议和教规中寻找反对王权的法律武器。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 Ⅶ,1073—1085年)于1075年颁布了由27条主张组成的《教皇敕令》,宣称只有教皇才可以废黜和恢复主教,而且还可以废黜皇帝。1078年,格列高利七世又颁布一项命令,宣称任何一个僧侣都不应接受皇帝、国王或任何世俗男女所授予的主教职位、修道院职位或教会职位,否则他们将被开除教籍,直到作出适当的苦行赎罪为止。这样便直接导致了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同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Heinrich Ⅳ,1050—1106,1084年加冕为皇帝)之间的冲突,并因此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公元1122年9月23日两派缔结了《沃尔姆斯条约》(concordat of Worms)。将叙爵权分为神职叙爵权与世俗叙爵权,分别授予罗马教皇和世俗君主。教皇独揽宗教生活,王权则退居世俗生活领域。[30]由于中世纪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教会对宗教的垄断实际上是对信仰和精神生活的垄断。这种划分对整个欧洲都具有根本性的历史意义,它一方面确定了教会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内的至高权威,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在世俗生活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将宗教和世俗两界相脱离,由此所释放的能量和创造力,类似于一种核裂变的过程。因此,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把《沃尔姆斯条约》当作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主要转折点,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它是近代的开端。[31][32]

  “双剑说”理论把中世纪社会从头到脚一分为二,从皇帝与教皇开始,通过国王与大主教,直至贵族与住持以至庄园主和教区牧师。也由此产生了两类城市——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两类法律——世俗法和教会法;两类教育——世俗教育和神学教育。这样导致了帝权和教权之间的斗争与合作,这不仅表现在教皇和皇帝之间,而且表现在它们的各级社会阶层中的追随者和同盟者。中世纪大学就是在王权和教权斗争的夹缝中,左右逢源,投机取巧中发展起来的。

  四、结语

  本文认为基督教是导致中世纪出现大学最为重要的原因。基督教容忍对自然哲学研究和利用,是大学得以诞生的认识论基础;中世纪西欧社会所特有的“二元权威论”则是大学得以出现的政治论基础。不管罗马教皇还是世俗君主,都需要为其自身的合法性争取学理依据。大学这个“御用”学术机构的出现,也就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大学是为罗马教廷和世俗君主服务的学术机构,一个“双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高教探索·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8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9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0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1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2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3页:高教探索·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6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7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8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9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20页:高教探索·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1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2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3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4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5页:高教探索·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3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4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5页:高教探索·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3页:高教探索·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4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5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6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7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8页:高教探索·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49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0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1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2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3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4页:高教探索·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5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6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7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8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9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60页:高教探索·“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1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2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3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4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5页:高教探索·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6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7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8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9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0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1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2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3页:高教探索·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4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5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6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7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8页:高教探索·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79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0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1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2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3页:高教探索·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9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0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1页:高教探索·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2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3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4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5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6页:高教探索·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7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8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9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0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1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2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3页:高教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4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5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6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7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4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2页:高教探索·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4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5页:高教探索·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6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7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8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9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0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1页:插页·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32页:插页·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探索
   第133页:插页·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第134页:插页·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的结合
   第135页:插页·探寻日本古典文化的“中国情结”
   第136页:插页·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第137页:插页·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第138页:插页·当代语境下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第139页:插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插页·让音乐家带你走进音乐美学史
   第141页:插页·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设计在热带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142页:插页·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用性与可行性的有效融合
   第143页:封三·微语言发展的冲突异化与治理之道
   第144页:封底·声乐文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高教探索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101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