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全国范围内711名高校教师的调研大抵摸清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现状,并运用跨层次分析视角对高校教师过劳成因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系统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对目前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研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过度劳动现象,平均处于“中度过劳”程度(M =5.21,七分制);高校教师自觉健康状况一般(M=65.5,百分制);高校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46.96小时(其中深夜工作时间为6.97小时),超时工作17.4%。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成因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大小情况分别为:宏观层面因素:社会环境(10.65%);中观层面的因素:组织管理制度(10.95%)、时间保护(10.00%)、时间紧迫感(10.71%)、工作模式(11.97%);微观层面的因素:行为追求偏好(15.92%)、工作/家庭(24.73%)、职业生涯(5.07%)。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缓解高校教师过劳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过度劳动;形成机制;跨层次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力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教师工时制度的特殊性使社会大众对其工作投入产生质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工作自由度和灵活度都很高的职业,其“过劳死”的极端现象却屡见报端①。2005年1月22日,36岁的清华大学讲师焦连伟突发性心脏骤停逝世,但此前焦连伟从未表现出任何心脏病症,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1];2005年1月26日,4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去世,医生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2];2005年8月5日,36岁的浙江大学教授何勇患弥漫性肝癌晚期逝世,家属和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都是过度劳累[3];2011年4月19日, 33岁的复旦大学教师于娟因患乳腺癌辞世,其在患病时发出的“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和“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等言论曾引起人们的热议,其在《生命日记》中也写到“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4]。2017年1月8日,58岁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教授辞世,在回国后7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了让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有更快进步,黄大年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祖国,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5]。
中青年高校教师的猝死虽然都是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事件背后隐含着的必然性,猝死总是要经历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是长期持续的超时、超强度的工作投入导致的身体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的
收稿日期:2017-09-08
作者简介:刘贝妮,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北京/10004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分配、隐性过度劳动及其干预机制”(16BSH007);北京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北京市高等学校高层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CEFAI7064)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