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教师为何累?*
  加,加剧了过劳的可能和风险。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对闲暇时间偏好的程度每降低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2192个单位。

  (2)追求各方面的平衡的性格特质会缓解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追求事业成功的性格会使得高校教师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工作精力,并且多数为自我驱动型;而追求各方面的平衡的性格会使得高校教师更倾向于多方面的协调,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相比于事业成功,更在意多方面均衡发展,这对过度劳动具有缓解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追求各个方面的平衡的性格特质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降低0.2689个单位。实证结果验证了前文的分析。

  (3)家务挤占闲暇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家务劳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基于“组织压力规则”进行分配,时间资源可相对自由支配的家庭成员可能需要承担较多的家务(陈惠雄,2007)[18]。与现代社会组织中的各行各业相比,高校教师是具有显著自由行为特征的职业,因此高校教师存在承担更多家务工作的可能性。同时,高校教师在工作上的投入量却并没有因为“组织压力规则”较小而减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已婚的603名高校教师中,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配偶少的仅占19.4%。家务劳动造成的疲劳不属于本研究界定的过度劳动研究范畴,但因为教师主要是脑力劳动者,其劳动过程具有随时性,在进行家务劳动的时候如果仍然在思索问题,其劳动过程也属于和工作相关,但具有分割性,即身体的疲劳是由于家务劳动造成,但心理、脑力的疲劳是由于工作造成,因此需要辩证的看待家务劳动对高校教师过劳的影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家务挤占闲暇导致高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闲暇时间恢复自身认知资源和缓解工作带来的疲劳,很容易造成认知资源耗竭、疲劳的蓄积并最终导致过度劳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务挤占闲暇的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2634个单位。

  (4)工作/家庭之间的相互冲突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高校教师工作特征导致工作/家庭的边界较为模糊,角色相互渗透,工作/家庭的冲突使得高校教师将工作中的压力和不满带到家庭生活中,导致在非工作时间也无法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家庭中的负效应带到工作中,导致工作的过程中效率低下,只能通过更多的工作时间投入和工作强度来弥补效率缺口,然而这种疲劳在家庭生活中又得不到充分恢复,带来认知资源丧失螺旋,加大了过度劳动的风险。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家庭之间的相互冲突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321个单位。

  (5)工作/家庭边界的弹性与意愿的不吻合会增加高校教师的过劳程度。对工作/家庭分离的偏好程度,以及实际分离程度与知觉分离程度之间较高的匹配能够带来更高程度的健康状况以及工作家庭满意感,当工作/家庭边际弹性意愿(个人需求)和边际弹性能力(环境资源)不相匹配时,个体的紧张感、压力水平和冲突体验更为强烈,因此更有可能发生工作/家庭冲突(马红宇等,2014)[19]。偏好工作/家庭分离程度高的高校教师,但如果实际情况和感知到的情况是工作/家庭互相渗透,则可能更容易形成工作/家庭冲突,从而带来角色的冲突、引发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加剧疲劳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健康状况。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家庭边界的弹性与意愿不吻合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增加0.1738个单位。

  (6)距离下次职称评审的时间越远,高校教师过劳的程度越低。高校教师是劳动力供给行为可自由安排供给时间的职业,在短期内的供给是以一个明确的短期收入(此处的收入既包括物质收入,也包括精神收入)为收入靶,在没达到收入靶前,收入边际效用递增,努力动机很强;一旦达到收入靶后,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努力动机开始减弱。这可以解释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周期型过劳,如面临要进行职称评审的时候,过劳现象就会凸显,而职称评上后,可能就有所松懈,因为高校教师职业自由度和灵活度都较大,因此可以自行调整其努力程度。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距离下次职称评审的时间每增加1个单位,高校教师过劳程度就会减少0.1555个单位。

  (四)我国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的各变量作用效果

  通过每个自变量边际贡献的绝对值占所有自变量边际贡献绝对值总和的百分比来计算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实际作用效果百分比,可以看出:高校教师过劳的微观层面原因占45.72%,中观层面原因占43.64%,宏观层面原因占10.65%,从二级分类来看,工作/家庭关系对高校教师过劳的形成作用效果最大(24.73%)。从具体变量来看,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成因的主要变量作用效果由大到小的排序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高教探索·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8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9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0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1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2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3页:高教探索·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6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7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8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9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20页:高教探索·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1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2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3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4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5页:高教探索·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3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4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5页:高教探索·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3页:高教探索·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4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5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6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7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8页:高教探索·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49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0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1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2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3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4页:高教探索·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5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6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7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8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9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60页:高教探索·“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1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2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3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4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5页:高教探索·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6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7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8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9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0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1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2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3页:高教探索·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4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5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6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7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8页:高教探索·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79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0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1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2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3页:高教探索·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9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0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1页:高教探索·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2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3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4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5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6页:高教探索·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7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8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9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0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1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2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3页:高教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4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5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6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7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4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2页:高教探索·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4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5页:高教探索·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6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7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8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9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0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1页:插页·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32页:插页·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探索
   第133页:插页·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第134页:插页·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的结合
   第135页:插页·探寻日本古典文化的“中国情结”
   第136页:插页·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第137页:插页·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第138页:插页·当代语境下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第139页:插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插页·让音乐家带你走进音乐美学史
   第141页:插页·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设计在热带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142页:插页·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用性与可行性的有效融合
   第143页:封三·微语言发展的冲突异化与治理之道
   第144页:封底·声乐文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为何累?*
高教探索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119高校教师为何累?*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