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贷款政策,迎合了高校扩招与收费后贫困生数量急剧增长的需要,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广为实施、极受欢迎的重要政策。在理论层面,学生贷款因何而产生,学生贷款的收益外溢、价值拓展、主体间关系以及政策归宿有何表现,这些都是需要回应的重要问题。对此,通过论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与高校学生贷款的源起、人力资本理论与学生贷款的收益外溢、社会资本理论与学生贷款育人的价值拓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高校学生贷款的主体间博弈、教育公平理论与高校学生贷款的政策归宿,可以较为有效地阐释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生贷款的政策实践。
关键词:学生贷款;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教育公平
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推动学生贷款成为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领域的重要政策选项。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超过70个国家实施了学生贷款项目,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考虑推行该项政策。学生贷款究竟何以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热点政策,需要我们回归到理论层面,重新思考学生贷款的成因、收益外溢、价值拓展、主体间关系以及政策归宿等重要问题以找到答案。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与高校学生贷款的发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持续上涨、全球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以及政府公共经费的激烈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寻求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成为各国高等教育财政面临的关键问题。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Bruce Johnstone)在其《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全部或绝大部分转向至少部分由家长和学生负担,以支付学费的方式补偿部分教育成本。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广泛实施,学费标准随之不断上涨,以至超出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而致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因应这一挑战,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以资助高校贫困生入学为目标导向的助学贷款政策并不断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用助学贷款支付学费给了年轻人投资于高等教育的机会。尽管大部分学生希望由父母或最好是纳税人提供所有费用,但是高等教育带给学生的个人收益显而易见,包括经济方面(例如更高的收入)和非经济方面(例如较高的社会地位,满意的工作,在职业、配偶、住所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这点来看,这种投资是非常值得的。事实上,政府、高校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兼职机会均有限,因而对于那些父母根本无法提供费用或只能提供部分费用的学生来说,是否贷款意味着能否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在其他情况下,贷款并不意味着能否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可以少兼职工作几个小时(或者根本就不用工作),或者在校期间过较高水平的生活而非“贫困学生”的一般生活[1]。
收稿日期:2018-09-04
作者简介:孙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长春/13002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益评价”(BFA17005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