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审视欧美教师知识的发展,发现其演变过程可分为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行为、关注教师的认知过程与教学特性、关注教师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构成要素,以及关注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内容知识这四个阶段,各阶段分别体现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知识观的特征。研究表明了知识观对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有着较大的影响,有必要在教师教育中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师知识观,促进教师知识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教师知识;欧美;演变;知识观
知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有效教学都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也是这20多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较强的内蕴性,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就会得出不同的知识观,不同的教师知识观也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知识观的转变。[1]鉴于教师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以及欧美学者在教师知识研究的广泛性,本文对欧美的教师知识发展进行剖析,探讨其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
一、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行为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会对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很早就引起欧美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教师只要具备了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很好地教授该学科,将教师的学科知识等价于教师知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探讨。[2]随着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师有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完全等价的,于是学者们逐步对教师知识的内涵和表现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知识的内蕴性和抽象性,其时的欧美学者更多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科知识背景等外在因素对教师知识进行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学者们逐渐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希望从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业表现之间的联系中揭示教师知识的表现。这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该如何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例如,有研究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等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成就。[3]但是从总体上说,这类研究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将教育活动归结为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缺乏关注教师实施行为的内在因素,导致了研究的结果与教育现实有着较大的偏离,难以反映教育的本质现象。
为此,一些学者开始转向研究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就教师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所学习过的专业课程的数量,或者教师的学历水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这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有研究发现,教师在大学里所学习的专业课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正相关,但是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则不具有这种相关性。[4]这些研究的方法看似规范,实则也是将教育问题简单化,教学归因单一化,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与教育现实有着较大的出入[5],有的研究结果不但相互矛盾而且显得十分幼稚。统计表明,这类研究中的大部分都认
收稿日期:2018-05-19
作者简介:黄友初,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上海/200234)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数学教师核心素养测评研究(2017M610332)”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教育学重点课题“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AFA1700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