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以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为对象,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充分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特殊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增加技能、完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特殊教育的种类繁多,包括聋童教育、盲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智力超常儿童教育、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教育、语言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障儿童教育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教育学教授戴耘在他的著作《超常能力的本质和培养》中,着重探索了超常教育的前沿理论,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特殊教育的大背景中,尊重个体的差异,以对社会、对个体负责的态度进行特殊教育。超常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种类型,但教育的本质都尊崇因材施教的精神,实现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特殊教育正在经历平行分立课程模式到融合参与课程模式的转变
特殊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普通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样在特殊教育中适用,但特殊教育不能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要遵循特殊儿童的个体性差异,树立大教育观,实现特殊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我国的特殊教育正在经历平行分立课程模式到融合参与课程模式的转变。
平行分立课程模式是从普通教育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课程模式,课程分化是我国特殊教育从养护向真正教育转变的结果,广大教育者逐渐意识到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作用,在特殊、差异、障碍的口号中开始编制系统的适合听障、视障、智障儿童的课程,并逐渐定型。平行分立课程模式的确定,对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满足了残障儿童的个性化需求,给残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课程分化的定型,平行分立课程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平行分立课程从主观上就对特殊儿童贴上了固化的标签,强调残障的特殊性,使得特殊教学从普通课程评价标准中分离出去,课程评价变成教师的主观评价,从而使那些完全可以达到普通课程评价标准的学生丧失了展现、发挥学习能力的机会和权利,无形中降低了特殊教育的质量。其次,平行分立课程加强了不同质的特殊学校之间的壁垒,使得盲校、聋校、智障学校之间成为相互独立又分离的体系,忽略了各种残障儿童之间的共性发展,对学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视而不见,窄化了特殊儿童的范围。我们不能以一种残障类型来教育一个特殊学校的学生,残障除了聋哑、盲、智力低下之外还包括自闭症、学习障碍、脑瘫等,所以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因材施教,打破平行分立课堂模式,实现融合参与的课堂模式。
二、特殊教育课程融合发展改革策略
特殊教育课程融合发展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促进课程的融合改革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在此笔者将对该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深化“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不应只作为一个政策惠及特殊儿童,更应该从实际考虑,如何在保障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是整个教育体制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可以加强融合,使得轻度障碍的学生可以灵活地转到普通学校学习,更好地实现受教育的权利。
2. 以课程的融合为原则
特殊学校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的融合为原则,让更多的特殊儿童享受到主流教育,以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态度为指导,杜绝特殊教育中的随意性、主观性,让特殊儿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3. 逐渐实现课程的融合改革
特殊学校的课程融合改革需要教育界齐心协力,实现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基础教育课程三者的课程改革的统一。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需要普通的教育人员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把特殊教育改革融入整个基础教育中,在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特殊教育课程的融合改革。特殊教育课程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基金项目:2017中央支持地方-双师人才培育平台(项目编号0003017092)】
(石梦良,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