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的过程,是进行声音训练、“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然而,声音的训练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发声方法训练,我们要从艺术审美的高度来理解 “声音”。首先,声乐的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基础,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必须通过声音来表达和表现。其次,声乐的声音是一种艺术性、审美性的声音,它承载着演唱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意识。概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追求要以音乐审美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为依据,声乐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培养内心听觉、建立声音概念的过程。《声乐教学论》中的声乐艺术在教学上的教育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论》体现出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结合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论》围绕“教”这个重点,阐述了“心”“技”“史”和“教”四大部分的关系,用五章的篇幅全面客观讲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中西结合的思考、艺术表现与风格、教学术语的概念分析等内容,体现出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结合的重要性。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声乐表演还是声乐欣赏,其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内容都对人们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声乐是音乐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把声乐的发音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相互融合在一起,进而体现声乐教学所产生的一种美学品质,是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提高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并将音乐美学纳入到声乐教学中,对于声乐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论》分析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唱艺术与歌唱技术的结合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唱艺术与歌唱技巧紧密连接在一起,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此,对于声乐艺术来说,人们对于声乐技巧的掌握程度与所取得的成功都是成正比的。歌唱艺术必须要以情感作为基础,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声乐技能技巧,才可以与艺术的表现相互结合得非常完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术,还需要将歌唱技术与音乐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声音才不会缺乏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认真仔细地研究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真实地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美。在学生的理解能力、技能水平等范围内,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歌曲所具有的艺术美。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和讨论音乐作品。
三、《声乐教学论》强调要发展审美想象,创造个性美
声乐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创造个性美,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挖掘大家的潜在能力,积累相关的音乐创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理解音乐的基本意义开始,逐渐进入到作品的角色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音乐的节奏感、速度等,使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到艺术美,不断地创造美,最后进入到审美想象的最高境界。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演唱的时候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在演唱者演唱歌曲的时候,通过对作品感情的处理,可以表现出演唱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论》阐述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美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通过音乐美学的教育,可以为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音乐美学贯穿在声乐学习的各个方面,不论我们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够只学习其中的一些技巧内容,还需要我们对音乐美学进行深入研究。只有把音乐美学与声乐教学技巧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郭民建,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