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内部管理模式,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中,要想更好地监督和运用好内部管理权力,提升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度、及时性和科学性,就需要采用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方芸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策略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从内部控制的理论出发,充分结合了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实践案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防范、控制和管理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路径,推动了高校财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严格实现高校内部财务风险的控制和权责划分,让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专业化和高效化。
该书是用专业化管理理论来审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专著。全书共有六个章节,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研究和讨论。从整体上来说,作者基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对高校财务的风险预警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优化工作。
一、管理框架下的高校财务风险内部预警和防控
风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事务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做好高校财务风险的内部防控工作,就需要在管理框架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上作出优化的举措,一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识别高校财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当风险超过一定容量的时候,能够启动相应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处理,从而减少财务风险给高校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基于ERM的管理框架,高校在财务风险的内部防控中应当充分整合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环节,形成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当财务风险发生时,便能及时准确地应对。ERM管理框架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防控不是着眼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统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环节之间的环环相扣来保证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高校财务风险防控的整体性管理框架下,风险的预警依赖的是各个环节之间有效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来触发相应的预警行为。不仅如此,整体性的管理框架在给出风险预警时,还应当对风险的应对策略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说明,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效率。
二、单位层面上的高校财务风险内部预警和防控
高校财务风险的内部防控和预警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和单位,它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要想更好地进行集中管理,则需要在单位层面上找到关键的风险点,从而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防控。单位层面上的风险防控需要充分注意组织架构的科学性、工作机制的合理性、关键岗位的有效管理、关键人员的培养和监督、会计系统的完善升级以及信息系统的创新等。笔者认为,在单位层面上谈内部控制和管理必须健全和完善不同层级决策、沟通、责任、约束、激励等工作机制,确保不同的单位和岗位之间都能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优化高校财务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能力。而从人的因素来谈,内部控制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需要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以及提升他们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统筹全局,加强财务系统中每一个人的有效沟通,更快捷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管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超标的问题则及时预警,快速调动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应对。
三、业务层面中的高校财务风险内部防控
高校财务风险的出现往往直接反映在高校的业务层面中,包括高校的预决算、资产、债务、收支、采购、工程项目、科研项目等,要想做好高校财务风险内部的预警则需要在以上这些具体的业务中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明确权责利的划分,减少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提高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的有效性,切实降低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高校在各种业务的财务资金需求是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重点。要想从内部控制上做好财务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工作,必须适度控制相关金融融资产品的额度,选用可行性较强的方案来分散财务风险。在高校财务业务的开展中往往涉及到具体的项目负责人,这时必须明确不同负责人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当财务风险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相关负责人应当及时发出预警,加强业务财务流程中的相互沟通,以畅通的、透明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来有效预警和防控财务风险。
以上是笔者通过《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策略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研读后,对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所作的几点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应当更多地依赖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管理框架、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来说,财务风险的预警都需要完善的制度规范、权责利分明的监督系统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总而言之,内部控制角度下的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建立一个长远性的规范机制,包括固定化的风险指标和动态化的风险指标,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游桂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