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理论体系,已成为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新范式。现实情境中的地方高等教育供给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结构性的“产能”问题,科学研究质量性的“库存”问题以及社会服务均衡性的“短板”问题。为此应做到:品质供给、长效供给和平衡供给,即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建立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供给体系;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能力;打通地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通道,拓展高校服务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能力。进而从以上方面提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等教育;功能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阐释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从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命题到新供给经济学的特定阐述
西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技术条件和价格具有充分弹性的情形下,长期总供给的曲线是垂直的,政府不要试图干预经济,因为那除了会带来通货膨胀之外,对经济产出毫无益处。”[1]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大基本理论,并建立了以总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他们的共同失误是“假设”了供给环境,强调需求忽视供给,没有足够地意识到生产力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的总供给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而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看,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不仅决定了经济的均衡,而且还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有关。因此,更多经济学家都是从供给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的实质归因,主张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并提出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从劳动的供给质量和共计数量角度分析了制度和社会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并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成为古典供给学派的基础。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归因于相对生产(供给)过剩,他认为“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
收稿日期:2018-06-08
作者简介:赵哲,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辽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丹,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11003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区域内高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CFA1702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