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历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为日常难题和困惑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启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中国一些高校对历史问题、历史方法的研究更为重视,产生了与历史相关的交叉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发展史和心理学发展史等。在音乐学科中,也诞生了音乐史这一分支学科,试图通过对音乐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音乐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和重要功能。音乐史属于音乐学科的范畴,它是音乐学的重要分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习者对音乐学科的来龙去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对音乐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性框架。另一方面,通过对音乐史的讲授和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比过去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目前各高校对音乐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诸多学校都意识到历史学对音乐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音乐学通过对历史学的融入形成了音乐历史学,可以使音乐学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摆脱了过去单纯的音乐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当然,教师在日常的音乐史的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首先,教师应该始终将音乐视为这门课的重心和关键要点,在讲述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时不能忘记紧密围绕音乐这一主题展开,并注意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和完整性。教师一方面要避免过于偏重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用历史学的方法使音乐相关内容得到更好呈现,也就是教师在音乐史的教学中应该处理好音乐和历史的关系,把握这两者间的平衡。其次,教师在讲授音乐史的同时,一定要以音乐史的课程大纲为指南,避免在授课时脱离了教学大纲的主线,讲授诸多与课程大纲无关的内容,从而放弃了音乐史教学的重点部分。同时,教师在授课音乐史这一门课程时,应该尽量激发学生对音乐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授课较为幽默和丰富,避免授课过程过于僵硬。最后,教师在讲授音乐史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如通过教师与学生问答相结合等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在音乐史知识上的互动,这样既能提高音乐史课堂的活跃性,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音乐史这门课程。
为了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讲授音乐史相关内容,蔡仲德著的《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试图带领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音乐美学史。该书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分期与特征,对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作了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将我国音乐史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该书第一编为音乐美学史的萌芽时期。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孔子前的音乐美学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分析使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早期音乐美学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为接下来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编为音乐美学史的百家争鸣时期。这部分分别阐述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接着对其他儒家经典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介绍。第三编为音乐美学史的两汉时期。这部分着重分析了《淮南子》《韩诗外传》《乐记》《史记》《礼记》和《汉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史的理解更加清晰。第四编为音乐美学史的魏晋隋唐时期。这部分主要论述了王弼、阮籍、嵇康和陶潜等名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这些不同音乐美学思想的背景和思想产生的原因与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五编为音乐美学史的宋元明清时期,重点探讨了范仲淹、李贽、张琦、徐上瀛、李渔和徐大椿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最后,该书附录部分对中国音乐美学史论文索引和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书目进行了整理。学习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回顾,增加了其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和历史厚重感,为后续对中国音乐史的进一步研究作了铺垫。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注重从历史发展中吸取音乐美学的有利因素,广泛吸收了前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理解。该书是一本系统性、多层次性介绍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书籍,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和研究能显著提升自身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了解。本书为中国音乐美学史教学、研究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资料。所选限于具有美学意义的文献,其他音乐史料概不收入。在注解时,作者在尊重文献的前提下,力求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力戒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对古人的分析,让古人的思想迁就自己的需要。本书曾作为中国古代乐论选读课教材、中国音乐美学史课教学参考资料,也可供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刘媛媛,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