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短板”问题:地方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供给平衡尚未充分显现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平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诉求。然而,目前地方高等教育的供给平衡能力亟待提升,城乡高等教育统筹发展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根本问题尚未得到实质解决,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特别是服务对象较多地集中在主体功能区、主要城市圈、典型产业集群以及核心经济带等第二、三产业领域,主动承接中央和地方乡村振兴双重战略的热情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重心下沉还存在诸多障碍,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民生领域寻找新突破的深层举措,以乡村为中心的广阔基层地域无法享受资源配置带来的切实效益。以辽宁为例,高校农业科学领域人力投入总体规模偏低。例如,2017年辽宁高校投入科技活动人员44303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投入5314人,工程与技术领域投入17998人,医药科学领域投入15140人,而农业科学领域投入1699人,仅占38%。此外,瞄准农业产业行业的高校省级协同创新数量也相对较少。例如,截至2014年底,辽宁在筹建和认定的2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里,属于面向区域农业发展类别的协同创新中心仅有4个,占总数的17%。[14]地方高等教育供给活力不足与供给渠道单一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办学目标不清晰;优势特色学科仍处于零星、分散的服务状态,尚未形成协同合力;科技成果引领并支撑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实际效能不佳;高校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乡村发展的使用效益不高;参与基层政府的战略决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决策咨询能力较弱;鼓励师生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等。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策略
地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和人文环境是影响新供给形成的软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这些新战略是科学谋划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南和依据。充分释放地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核心功能,必须从高校生产端进行人才培养“去产能”、科学研究“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