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质供给: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建立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供给体系
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基本的和第一的功能[15]。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教育内外关系规律的深刻认知,导致对人才基本素质与核心能力的诉求聚焦,进而形成新供给并创造新需求。充分释放地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必须把深化地方高等教育品质供给改革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增加有效供给,剔除无效供给,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建立衔接有序、特色凸显的应用型人才供给体系。
第一,提升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构建适应高端应用型人才需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校外平台、国际联合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在订制培养、导师培育、基地建设等方面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跨学科、跨机构联合培养机制,适当扩大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领域的招生规模,尽快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注重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力。
第二,提高高校工程科技人才供给质量,将应用型人才红利升级为“工程师红利”。一方面,高校积极构建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新工科结构及工科专业建设机制。增强高校新工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面向区域传统产业更新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全面推进高校一流工科、重点工科、特色工科和品牌工科建设,并以行业前沿问题、企业重大技术或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建设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交叉融合的工科新兴学科,以及支撑三次产业体系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材料深加工、新能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建筑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工科优势学科群。密切跟踪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工科专业设置预警与服务机制,完善工科专业信息平台,探索工科专业的“负面清单”,以及依据工科专业评估结果的资源调节和动态调整等科学机制,持续增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高校通过深入实施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支持二级院系与企业共建“试点学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校企共建校内仿真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面向产业修订各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品质和大国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多样化途径,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提高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供给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和法规,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保障体系和税费减免、资金场地优先支持等各项激励机制。
第三,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创新创业劳动者大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借助和发挥创新创业政策杠杆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场地、设施等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的资金投入,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建设,遴建具有“双证、双职、双能、双创”能力、技艺高超的创新创业专任教师队伍,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指导、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和创业竞赛等校内支持体系建设,探索将创新创业管理的重心向二级学院转移,并建立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的跟踪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16]
(二)长效供给: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能力
自洪堡改革后的柏林大学伊始,科学研究便成为大学生存的主要事业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充分释放地方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必须把深化高等教育长效供给作为重要的发力点,通过深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体制的“去行政化”和市场化改革,解除技术创新的抑制,化解高校科研成果供给积压问题,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