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
自主性指某一社会文化领域是否具有独立于外部干预或影响的自主能力。教育话语的自主性对其内部组织构架至关重要,包括地位自主性(Positional Autonomy,PA)与关系自主性(Relational Autonomy,RA)两个维度。地位自主性指教育或教育系统中的某个范畴的地位、立场与外部其他范畴的地位、立场之间的关系。关系自主性指教育或教育系统中的某个范畴中的关系原则(如社会目标、方法、实践及评判标准等)与其他范畴中类似原则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分类和架构强弱程度在动态变化中形成四种不同的自主性模态:高隔离度自律模态(PA+,RA+),低隔离度自律模态(PA-,RA+),高隔离度他律模态(PA+,RA-)与低隔离度他律模态(PA-,RA-)。我国现代教育话语总体上属于低隔离度他律模态,即教育机构自身不具有语境重构的自主地位,而具有合法重构身份的政府行政部门在建构教育话语时需要或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对教育的影响。然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总体属于高隔离度自律模态。比如,牛津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不受行政、经济等其他部门制约,不受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影响,完全按照知识文化传授本身的要求自主建构教育话语、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过程。
(二)紧密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
紧密性涉及社会文化领域内部的区别,包括物质紧密性(Material Density,MaD)与道德紧密性(Moral Density,MoD)。在教育语境中,物质紧密性指教育领域内部某个范畴中教育活动单位的密集程度,而道德紧密性指教育领域内部某个范畴中组织原则与信念的异质程度。根据教育内在的物质与道德密度分类和架构程度的强弱,教育话语呈现为四种紧密性模态:参与者密度大、异质程度高(MaD+,MoD+),参与者密度大、异质程度低(MaD+,MoD-),参与者密度小、异质程度高(MaD-,MoD+),参与者密度小、异质程度低(MaD+,MoD-)。我国当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机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方面的物质密度均较大,而异质程度相较于国际化程度高的西方大学要小很多,因而还处于高密度高同质性教育模态之中,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三)时间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
时间性指时间跨度(span)与取向(orientation)在建构合法化社会文化行为中的作用。时间跨度反映的是权势关系所导致的时间分割效应,而时间取向反映的是时间范畴上对时间关系的控制支配效应。时间跨度、取向分类与架构的动态变化生成四种语境重构的时间模态,即既往回溯性、既往前瞻性、新近回溯性与新近前瞻性模态。时间性原则对制度性调控话语的重塑有直接影响。在教育规划上,课程调控话语所规定的教育参与者的时间跨度具体化为参与者的年龄。比如在我国,小学的准入年龄为6周岁,而对教师资格的限定为接受了一定教育年限并通过相关资格考核的受教育者。总体而言,我国当前教育参与者的时间跨度分类强度很高,即不符合规定者一般无法参与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过程层面,时间跨度指向小学、中学、本科及研究生等各教育阶段的在学年限,也指具体学年或各课程授课时数等安排。在课程内容上,回溯性教育模态表现为在当前时间点所教内容的年代沉淀已久,而前瞻性的教育内容与当前时间点相比是新近的,甚至超前的。此外,回溯性教学模式只要求教师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巩固目前已有能力,而前瞻性教育模式表现为一定的超前性,要求教师不断发展提高,以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四)专门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
专门性指将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参与者和话语建构为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并由此获得成就与地位的原则。[16]根据知识获取实践与客体(专业)及主体(知识建构者和实践行动者)之间存在的认知关系(epistemic relation)与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的强度大小,专门性原则构建了四种语码类型,即知识语码(knowledge code)、知者语码(knower code)、精英语码(elite code)与相对语码(relativist code)。[17]在知识语码起支配作用的领域,如自然科学,知识的合法性主要源于一系列专业化的认知程序,其认知关系的分类与架构强度都很高,但该领域对个体建构者的社会地位、角色、情感态度等没有明确要求。不同于知识语码,知者语码占支配地位的领域,如社会人文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建构者个体的社会属性上,其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