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义性原则及其语码模态
语义性原则由合法化语义语码构成,包括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SD)与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SG)两个概念。语义密度指社会文化行为中意义的浓缩程度。语义密度越高,符号浓缩的意义越丰富,反之意义越稀少。语义引力指意义与其语境的关联程度。语义引力越强,意义生成越依赖语境,反之越能摆脱对语境的依赖。[19]在语境重构规则作用下,教育话语借助权力词汇(power words)(如特定学科领域中富含高语义密度的专业术语)、权力语法(power grammar)(如概念意义语法隐喻)与权力话语组织(power composition)(如信息格律)三方面的语言资源,调节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的变化幅度,使得语言构建的经验意义在高度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物之间起伏波动,为课堂教学中的语义解包、打包及知识的累积式建构奠定基础。[20]比如,承载教育知识的教材通过权力词汇、权力语法与权力话语组织,将知识从具体语境中归纳出来,在更加抽象的层面构建起专业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非常识性知识网络结构,其较高的语义密度与较低的语义引力为知识的意义解包创造了条件。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对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意义解包,提升教材话语的语义引力,降低其语义密度,增强知识的语境依赖性,使学习者能真正理解与认识知识。然后,教师再使用权力词汇、权力语法与权力话语组织将知识再语境化,使之重回教材建构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从而促成知识的累积性建构。
概言之,合法化语码机制是教育话语产生、分布、建构与评价等合法性的基本框架,是整个教育话语与教育实践的控制与衡量机制。掌控合法化语码机制的群体就可以将其群体的社会活动惯例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准入、内容组织、成就评价等方面合法性的基础,从而按照自我意识形态和利益要求来设定教育规则。
四、教育语境重构研究意义
(一)管窥教育发展历程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话语是教育发展不同阶段在话语认知与实践层面发展演变的“文本”与“见证”,承载着国家的教育施政方针和行动逻辑,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发生发展历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与变化轨迹。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变迁是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演变的映射与真实写照,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作为教育实践类型和深层组织原则的社会学框架,语境重构的合法化语码机制揭示了知识建构组织原则的复杂性、多样性。对教育组织原则的系统分析能充分揭示教育话语的阶段性与历史变迁,为教育发展的共时与历时研究提供有效切入点。
(二)透视教育话语生成过程及权力操控
语境重构对于教育话语的调节、控制作用最终要通过调控话语与内容话语两大话语系统体现出来。从社会符号学的语篇发生视角看,教育话语的建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涉及语言系统,有阶段、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遵循特定的社会活动范式,体现复现意义构型[21],具有潜在的语类结构,并呈现出特定的语码模态。对语境重构的合法化语码机制进行理论探索,有助于明晰教育话语语类结构、意义发生模式,揭示隐藏于语码模态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具有启蒙与解放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唤起更深刻理性的教育政策协商,为更民主、更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课程编制提供智力支持。
(三)预测教育话语发展趋势
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的现实语境。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必将引起相应的教育话语的嬗变与生成。对教育话语语境重构功能与发生机制的规律性认知探索,可以有效预测未来我国及全球网络语境下教育话语的发展趋势,理性推进教育认知与教育实践朝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行,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