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
谭宏彦、闫振龙(2006)[5],王丽丽(2006)[6],刘小艳(2007)[7],卢振洋、杨松令(2009)[8],樊华强(2011)[9]等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基础。魏静(2014)[10],李博(2015)[11]从教育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平效率理论的视角探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认为研究生全面收费关系到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等群体的利益,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二)资助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
高校学生资助是政府提供需求方财政的主要方式[12]。高校学生资助可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从而开放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学业发展。学生资助获得、资助类型和资助水平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如何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否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否会对个人学习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哪种类型的学生资助最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我国相对滞后的高等教育资助研究已经无法满足个人做出高等教育选择和政府修订资助政策的需要,造成了研究生资助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之间的不对称。研究生资助对个人学习行为、学业发展和成就以及毕业后选择的影响,能否促进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13]这些都亟需通过调研,进行量化实证分析,进而回答学生资助是否影响学业成绩,各类型资助与资助水平如何影响个人学业表现,研究生对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是否满意。
国外计量实证研究表明,资助与学生学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14]。教育经济学家发现,学生资助可以部分地缓解学生的经济负担[15],学生资助在提高大学入学机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6][17]。鲍威等认为高校学生资助与农村大学生学业发展间存在关联性和特定的影响机制。学生资助在缓解贫困生接受高校教育所形成的障碍、保障贫困学生获得入学机会、顺利完成学业、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8]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对学生参与学业、学业进展[19]、学业保持率[20]、学业完成时间和完成率[21][22]、学业成就[23]会产生影响。资助对学生学业进展各阶段的影响不同,不同资助类型的影响也不同[24]。资助可以降低学生的辍学率[25],提高及时毕业的可能性,提高学生成绩[26]。汀托(V.Tinto)的学生整合理论[27]、比恩(J.Bean)的学生资助双重效应理论[28][29]为分析资助对学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卡博雷拉(A.F.Cabrera)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资助对学生学业产生影响[30]。
杨钋通过对北京市54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重点高校学生获得资助的水平显著地高于其他学生,而且就读于重点高校显著地提高了个人获得资助的可能性,理工科学生获得的资助也显著地高于其他学生。大学高年级学生获得的资助也显著地高于其他学生[31]。沈红对高校资助体系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学生中未获得满足的资助需求很高,且获得资助学生的学业表现良好。[32]
(三)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研究
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用数字来衡量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研究始于美国。1989 年,美国国民经济协会(NER-A)的Fornell等人在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SCSB(Swedish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的基础上建立了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ACSI(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并将其引用到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通认可和广泛使用。 1995 年美国学者Noel Levit 制定了SSI量表,运用SSI量表可以将美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应用到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中。
2001年,清华大学刘西拉教授首次在我国某著名大学的一个工科系实施了满意度调查,此后,以关注评教为起点的满意度研究陆续出现[33]。从2003年起,文献增长速度加快,出现了借鉴国外的指数模型(如ACSI)来构建中国大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并且这种引进模型被加以本土化的模型构建方法很快成为主流。然大体而言,我国学生满意度研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成熟和完整的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很少,鲜见于文献。尤其是对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