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媒体机构的内涵和外延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专业媒体机构之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化媒体机构。媒体机构的用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转变,在人才“需求侧”发生改变之后,作为人才“供给侧”的新闻学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紧迫。文章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学教学中的“变”与“不变”,以及在此基础上,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移。
关键词:专业化;社会化;新闻学教学;人才培养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树立的新闻学研究具有浓重的实践取向,100年来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一直继承着这个传统。如今,整整100年过去,社会全面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专业和行业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与新闻业息息相关的新闻学教学需要改革,而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新闻学形成了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四个板块的基本体系。这样一个新闻学的框架一般被概括为“小新闻”框架,其立足点是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1]这种新闻学研究框架是和同时期专业媒体“一统江湖”的媒体实践相适应的,是媒体实践在新闻学研究上的具体反映。但是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近年来,作为一个行业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学同样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化,新闻学教育中原先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当下的媒体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正在出现巨大的裂缝,脱节情况变得更加明显。[2]随着新闻教育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张,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软硬件保障等方面的局限,新闻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媒介融合时代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3]
因此,新闻学教育改革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教学实践作出了很大调整,数据新闻、VR&AR新闻、传感器新闻、无人机新闻、H5新闻、视频新闻等主题的课程频频推出,新一代新闻学子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新闻学教学中的哪些课程应该变?哪些应该坚守甚至需要强化?是一个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从新闻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近年来在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调研所获得的实证材料,分析论述当下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移。
一、需求侧:社会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传统的专业媒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包括各
收稿日期:2018-09-06
作者简介:窦锋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记者。(上海/200433)
*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地区‘体制外’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应对研究”(2017BXW002)以及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个性化项目“从方法到方向——亟待变动的当代新闻传播教学”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