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里面,这部分技术人才除了熟练掌握技术以外,还要熟悉新闻操作,同时还要知晓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新闻平台,更精准地分发内容。
(二)社会化媒体的人才需求
在专业媒体用人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化媒体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用人需求。社会化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扩大,以往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去专业媒体就业,但现在去专业媒体就业的学生迅速下降,大量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表现出了对新闻系毕业生的强烈需求,新闻院校毕业生的去向发生了结构性转移。很多新闻院校鼓励学生“泛新闻化就业”,比如为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需要,政府部门大量开设政务类新媒体,对政务新媒体管理有巨大需求,还有银行、能源、地产、学校等单位越来越重视舆情和宣传,提供了很多新媒体和宣传岗位。[7]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200 人左右,2013 年和2014 年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毕业生每年有40 多人,占20%左右。2015 年有206 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只有21 人,仅占10%左右,其他毕业生都去了新媒体、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电力、烟草、公交、银行、保险、能源、地产、信息科技等行业。[8]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暨南大学差不多,近年来,毕业生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专业媒体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一般不会超过10%。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社会化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度大大提高,主要不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专业媒体用人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明显加大,进入新闻行业的门槛大大提高。
二、供给侧:新闻学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新闻人才“需求侧”的巨大变化必然会促使“供给侧”发生相应的变化,新闻学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急迫。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各家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上动作频频,推出了很多新课程。其中,新闻实务课程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因为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中,继续读研读博做研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要走向实务岗位,无论是去专业媒体还是政府机构抑或是商业机构,从事的主要是内容生产,而以新闻“采写编评”为主的新闻学教学可以给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以“拿来就用”的知识。
(一)新闻教学中的“变”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教学首先有“变”的一面,这方面内容很多,这里仅说其中的两点。
1.内容呈现的改变:从文字作品转向全媒体作品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手机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端口”,传统媒体在巩固既有纸质出版物的前提下,必须做好各个新媒体端口。随着技术的不断演变,新媒体端口一直在变化当中,就目前来说,标配是“两微一端一网”。生产平台变了,新闻生产流程也要变,报纸不再恪守24小时的出版周期,改为24小时滚动发稿,采编人员工作的节奏大大加快。为了配合生产方式的变革,媒体要在组织架构上调整,在原来纸媒编辑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央编辑部,统筹纸媒和各个新媒体端口的稿件采写和刊发。
生产平台变了,新闻呈现方式也要跟着变。就报纸来说,原有呈现方式主要是文字加图片,现在变成了全媒体新闻生产平台,只有文字和图片不够了,需要大大强化视频新闻、H5新闻、数据新闻等形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也影响内容,随着新型呈现形式的不断推出,新闻的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
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之前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学讲授的是以报纸为中心的“采写编评”。鉴于业界发生的上述巨大变化,传统的“采写编评”已经不够,视频已经成为“新闻标配”,视频的采制技术就应当成为所有新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而之前,以复旦新闻学院为例,只是广电系的学生才必修视频制作课程。视频之外,与H5、VR、AR新闻的采制技术有关的课程也需要在全院铺开。因此,为了向日新月异的实务界输送人才,新闻专业实务教育必需从过去单纯文字的采写编评,扩大到音视频制作、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和展示、广告营销乃至网上直播等多个方面。[9]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