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特征的教学学术核心本质探究
每一概念都有其独特本质,唯有逼近本质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概念。对于教学学术而言,其本身具有的易于与教学和学术等已有相关概念相混淆的先天特征,如何提炼出其特殊本质,形成明确的理解,是完整而深刻地把握和使用这一概念所必须的。
(一)实践性是教学学术的本质性特征
谈及“学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抽象的理论体系和科学量化的实证研究过程,是根深蒂固的“发现的学术”的印象和认知。然而,教学学术作为教育过程中“传播的学术”,发生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之中和主体之间,实践性就成为其最本质的特征。这种特征正是舍恩所描述的区别于科学学术的“高硬之地”的“湿软之地”。“在专业实践的不同地形中,有块干爽坚实的高地,实践者可在那里有效使用研究产生的理论与技术;不过同时也存在着一片湿软的低地,那里的情境是令人困扰的‘混乱’,在那里科技的解决之道是行不通的。”[14]教学学术所处的“地形”正是难以兼顾“严谨或适切”的“湿软之地”。也就是说,教学学术无法完全套用规范严谨的专业学术的范式,完全以理论抽象性、普适性以及过程的科学性和数量化来进行研究和呈现,教学学术的情境复杂性、不确定性、艺术性等特征都是由其本质上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因此,在理解和把握教学学术概念的过程中,必须将其放置在“教学”这一教育实践过程之中,正视这一实体性的存在,才能逼近教学学术的独特本质。倘若过度强调“学术”的标准和范式而忽视或者轻视“教学”这一实体,那么,即使勉为其难地达到了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显性标准,也很难回归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对其产生有效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对教学学术的实践性这一本质特征的把握意味着在观念认知、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以及研究结果的应用和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遵从这一本质,在尊重教学学术区别于专业学术的特殊本质的基础上,全面探索教学学术自我实现和成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唯有如此,教学学术的独立性和价值性才能得到完整体现和实现。
(二)学术性是教学学术的标志性特征
教学学术提出的初衷就是要改变教学相对于科研的劣势地位,意图通过引入学术的方法体系和标准系统,开展教学研究,使停留在经验形态的教学有尊严地进入到学术的殿堂。因此,学术性成为教学学术的标志性特征。学术意识、学术方法和标准以及学术成果呈现形态,都是教学经验走向教学学术的必要步骤和核心要素。如何超越个体性、随意性、重复性的经验性教学或者教学经验,通过批判反思、证据收集、规范研究,形成具有共同性、规律性、发展性的教学学术成果进而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学学术的核心使命和任务所在。虽然教学学术需要经验性的基础,但绝不能始终停留在经验水平,更不能让保守的经验成为桎梏,影响和抑制教学学术的推进和实现。教学学术作为概念的确立和作为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正视经验性的满足状态和过于强调经验的排斥心理,同时也要重视因为学术方法和研究能力的欠缺而造成的无法实现教学经验向教学学术转变的主体性制约状态。总之,从经验的局限和制约中走出,进入到教学学术既需要概念意识的转变,也需要知识和方法系统的支持,教学学术才能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观念进入到实践,从而产生应有的教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三)公共性是教学学术的价值性特征
教学学术被提出并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舒尔曼所谓的“终结教育上的孤独”,令“教学成为共同体财富”。也就是说,改变教学仅仅作为个人性活动,作为“个人的私物”的存在状态,将其从伴随个人教学活动而结束的情境个人知识改变为能够被共同体分享的“群体性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学术的研究成果必须能够提供证据,而且能够被保留、评价、存档和传承,否则,教育知识(pedag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