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儿童文学”是不可或缺的。它能裨补一般文学史漠视儿童文学进程的缺漏,并对其予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它能引导师范生重建儿童诗性之“在”,对自我童年人格予以涵养和持存。与此同时,“儿童文学”课程还在拓展实践空间,为其他课程教学与校园活动提供资源、深化内涵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资;“儿童文学”课程;审思
如果以1920年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的发表以及1920年代教育界就儿童文学教学讨论(此次讨论中,代表性文章有陈一鸣的《革新文艺教学法的建议》,沈炳魁的《文艺表演教学法》,周法均的《小学低年级的文学教学法》,张九如的《儿童文艺教学法》,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的教授法》等)为高等师范院校现代“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自觉标志,那么迄今为止,“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将近百年行程。但整体来看,无论是师资培养、教材开发,还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等,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落后于其他课程,“更严重的情况是一些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是一片空白”[1]。之所以如此,有着教育发展缓慢、课程观念陈旧、学科科级偏见等原因,而其渊薮则是对“儿童文学”课程价值与意义认识的浅陋偏狭和模糊混沌。为此,有必要对“儿童文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予以重新阐发与审思,以求匡正偏执、涤除蒙昧。
一
课程,从其本质来看,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为预设的一种发展资源。[2]就其构成来看,它是知识,也是经验。就现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课程体系来看,文学类课程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但就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的基本内容来看,都是以一般人类叙述视角来进行的,也即是以成人视角来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及相关审美经验与科学研究等进行的梳理与总结。这种总结与整理,对于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文学的发展历程、积累审美经验、提升鉴赏与批评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但课程作为一种发展资源,它在知识与经验涵括上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无疑是其重要的标准与尺度。如果缺少对儿童文学现象、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儿童文学发展历程的关注,那么就文学学科知识与理论资源建构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言,其欠缺与不足则是显见事实。“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无疑可以为改变此一不足发挥积极作用。
就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来看,儿童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是在19世纪。虽然说其独立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短短的两个世纪中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格林兄弟、安徒生、卡洛尔、阿尔科特、内斯比、圣·埃克絮佩里、林格伦、小川未明、怀特、
收稿日期:2018-08-16
作者简介:龙永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长沙/410205)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小学语文师资培养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