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达尔、J·K·罗琳等,无不以其独特卓越的才情,文质兼美的作品,充实与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为人类贡献了优秀而瑰丽的精神财富。但就现行的“外国文学”课程和教材来看,或许会提及格林兄弟、安徒生,而对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就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现代儿童文学的独立要滞后于西方,直至五四时期才取得独立的地位。但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家积极参与了儿童文学的倡导与创作,更是出现了冰心、叶圣陶、张天翼、孙幼军、沈石溪、郑渊洁、梅子涵、秦文君、周锐、曹文轩、杨红樱、汤素兰等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相关教材来看,则只会对鲁迅、冰心、张天翼等人的儿童文学的倡导与作品稍有提及,而很少将其他作家纳入视野,更不会对相关作家作品进行应有的阐发与论述。同时,20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群体、文体样式、存在形态及其传播、译介、改编与再造等等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其中“绘本”在当下的小学生阅读活动中的普及与流行,无疑是一个最为突出的案例。但传统的文学史课程,不仅未曾对其进行应有的阐述,甚至未曾对其进行应有的介绍和关注,这无不表明文学史教学与文学现实之间的断裂,更表明当下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文学教育的社会要求之间的隔膜。

  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表现,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真善美等本质价值的形象存留、再现、丰富与发展。儿童文学虽说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学,但无疑也是人类审美生活与人文濡染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作为文学史课程,特别是培养小学语文师资的文学史课程,如果漠视与虚化“儿童文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会遗落儿童文学生机蓬勃的历史与现实,更会蚀空其作为人类发展资源、知识与经验的本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非但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不能无视儿童文学的存在,就是整个人类要从自我生命原初状态中获取前行资源,都应从儿童和儿童文学那里寻求源头活水与生命滋养。

  当然,了解儿童文学,梳理儿童文学发展进程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并非仅仅是为了丰富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概括,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那就意味着“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师范生、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资源,其提供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相关的知识罗列、作家作品堆积,而是现象的概括与理论的抽象,是对一般现象背后规律性东西的高度凝炼与发掘。也即是说,“儿童文学”课程,不仅仅是史的介绍与梳理,更是现象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有着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理论属性与品质。

  综观现行的“文学原理”课程,无论是文学本质论还是创作论,作品论还是接受论,批评论还是发展论,基本上是以人类一般文学现象与文学活动为对象的。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让它无法对儿童文学的具体性与独特性进行理论的提升与抽象。而“儿童文学”课程则可在此一层面,对其实现补足与充实。于是,“儿童文学”课程在对“儿童文学”做一般的理论抽象与概括的同时,更应对其理论的特殊性与具体性予以强化。从文学理论的逻辑构成来看,文学本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等七个板块是其主要的构成。“儿童文学”课程在对“儿童文学”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抽象的时候,就应当从上述各个层面凸显其与一般文学比照存在的理论个性与具体性。如在理解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论时,就不是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社会倾向性,而是应强调其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美学特质;在把握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时,不是瞩目其接受的一般过程与方式,而应当凸显其接受心理的顺应性、审美情感的二元对立性、文学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同一性等等特征;在认识儿童文学创作的时候,不是过多阐释创作的一般心理机制与过程,而应更多地厘清儿童文学创作时题材获取的特性、主题意蕴设置的特质、艺术表现的特征;在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进行言说,而是对儿童文学中最为典型的文体,如童话、动物小说、寓言等进行重点阐发。“儿童文学”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存在,而且是有着理论的品质与属性。

  总之,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只有对儿童文学作品或儿童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总结,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抽象,才能不断提升对丰富复杂的儿童文学现象和儿童文学作品乃至读物的认知能力与思考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在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升鉴赏、分析与批评的能力,才能在将来承担起小学生阅读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高教探索·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8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9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0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1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2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3页:高教探索·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6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7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8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9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20页:高教探索·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1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2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3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4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5页:高教探索·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3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4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5页:高教探索·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3页:高教探索·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4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5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6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7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8页:高教探索·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49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0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1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2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3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4页:高教探索·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5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6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7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8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9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60页:高教探索·“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1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2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3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4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5页:高教探索·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6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7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8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9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0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1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2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3页:高教探索·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4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5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6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7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8页:高教探索·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79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0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1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2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3页:高教探索·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9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0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1页:高教探索·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2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3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4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5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6页:高教探索·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7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8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9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0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1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2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3页:高教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4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5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6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7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4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2页:高教探索·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4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5页:高教探索·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6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7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8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9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0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1页:插页·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32页:插页·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探索
   第133页:插页·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第134页:插页·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的结合
   第135页:插页·探寻日本古典文化的“中国情结”
   第136页:插页·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第137页:插页·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第138页:插页·当代语境下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第139页:插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插页·让音乐家带你走进音乐美学史
   第141页:插页·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设计在热带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142页:插页·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用性与可行性的有效融合
   第143页:封三·微语言发展的冲突异化与治理之道
   第144页:封底·声乐文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高教探索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061“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